最早應該是麥當勞吧,開始在店裡擺起電視放TVBS的新聞。不久,就像瘟疫一樣,全國各地的餐廳、小館全都擺上電視,而且不約而同的放起新聞,而且同樣把音量開到足以偒害耳膜的程度。
我真的很好奇,真的有那麼多人沒有新聞配飯,就食不下嚥嗎?新聞台的新聞99.99%沒什麼營養,而且主播一個比一個歇斯底里,好像鬼打到一樣。這種新聞看多聽多,老人家會折壽,小朋友會發育不良,年輕人會生不出小孩。
人啊,每天忙來忙去的,不就為了呷三頓飯嗎?老一輩常說”呷飯皇帝大”,用餐時間正是一天幾次好好款待自己的時候,幹嘛跟自己過不去?吃飯的時候還要配上叫囂個不停的新聞,我覺得這是天下第一不可理喻的事情。
記得有次到公司附近的小麵店用餐,滿滿一屋子的人已經夠吵了,店家還把電視音量開到最大,壓過所有的人聲。當我開始吃麵時,新聞正在播某某小學化糞池漏了,污染飲用水的新聞。結果整整好幾分鐘,主播和記者不斷的大聲叫嚷著屎啊、尿啊、糞啊,越聽越噁(我還沒看畫面呢),讓人只想到洗手間去抓兔子。我請店家把音量關小點,沒想到服務小姐翻白眼說:「別的客人要聽啊!」我火大了,吼回去:「哪個客人要呷飯配賽?」結果小姐被老闆拉回去,電視音量調小,但是我再也不上那家店吃飯。
最近發現,沒營養的新聞越來越泛濫,連醫院、診所、銀行都被攻佔了,像我這類「新聞過敏症」的人是越來越沒地方躲了,不得已只好自力救濟一下。一進店內發現在播新聞,就到處找遙控器,伺機而動----年輕人多就轉體育台或是音樂台,小朋友多就轉卡通台,不然就看我的18-21台;找不到遙控器就請店家轉台,店家不肯轉台就莎喲哪啦----你讓我吃飯配新聞,打壞胃腸你賠我醫藥費啊?
2009年3月18日 星期三
Dust in the Wind
中午去買午餐時,聽到不知哪一個電台在播這首歌,讓我有重返青春的感覺。
回辦公室上網查了一下,沒想到是1977年的歌曲,oh~~my~~god,30年,sigh...
Dust in the Wind
by Kansas
I close my eyes
Only for a moment and the moment's gone
All my dreams
Pass before my eyes in curiosity
Dust in the wind
All they are is dust in the wind
Same old song
Just a drop of water in an endless sea
All we do crumbles to the ground
Though we refuse to see
Dust in the wind
All we are dust in the wind
Don't hang on
Nothing lasts forever but the earth and sky
It slips away
All your money won't another minute buy
Dust in the wind
All we are is dust in the wind
Dust in the wind
Everything is dust in the wind
回辦公室上網查了一下,沒想到是1977年的歌曲,oh~~my~~god,30年,sigh...
Dust in the Wind
by Kansas
I close my eyes
Only for a moment and the moment's gone
All my dreams
Pass before my eyes in curiosity
Dust in the wind
All they are is dust in the wind
Same old song
Just a drop of water in an endless sea
All we do crumbles to the ground
Though we refuse to see
Dust in the wind
All we are dust in the wind
Don't hang on
Nothing lasts forever but the earth and sky
It slips away
All your money won't another minute buy
Dust in the wind
All we are is dust in the wind
Dust in the wind
Everything is dust in the wind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The Man Who Lives With Bears
在阿拉斯加(Alaska)的首府安克拉治(Anchorage)住著一位退休教師Charlie Vandergaw,二十幾年前他在安克拉治西北方大約50哩的Yentna River Valley蓋了一座木屋後,每年有6個月的時間獨自在這裡生活。Yentna River Valley是一片遺世獨立的森林,距離最近的公路有數十哩,而且沒有道路可通行,出入必須仰賴小型的水上飛機(sea plane)。Charlie的木屋沒有電話,也沒有無線電。Charlie居住的森林有許多美洲黑熊(American Black Bear)和灰熊(Grizzly Bear)棲息其中,他一開始拿食物餵養熊,將牠們吸引到自己的木屋附近,後來有的熊甚至學會自已走上木屋的前廊,登堂入室或是撲打大門要求餵食。日子久了,Charlie的木屋周遭成為熊隻聚集的地方,他稱之為Bear Haven。對Charlie而言,僅僅餵食並不能滿足,他想要與熊有更多的互動。他開始接近熊隻,觸摸牠們,輕拍牠們,擁抱牠們,然後跟牠們一起在地上撲滾遊戲,躺在牠們身上,最後還教牠們耍把戲。Charlie並不是馴獸師,他與與野生的熊能以這種方式相處互動,引起人們的注意,也引來媒體的報導。
Charlie在影片中表達自己對熊的喜愛,認為人類可以和野生熊建立友誼,和平相處。早年他曾經對熊十分畏懼,並以獵熊為運動,但現在他深深為熊著迷,追求人熊和諧的生活。但是Charlie與熊共舞並非全然順利和平,他曾經幾次遭熊抓偒,在拍攝期間,他被一隻最信任的母灰熊Cookie揮掌拍傷。拍攝小組舉出兩個實例:一位與熊一起生活長達13年的熊迷Timothy Treadwell,在2003年與他的女友同遭灰熊的殺害,屍體被啃食了一部分;在影片拍攝初始,一個11歳的小男孩在露營時,被一隻灰熊拖出帳棚殺害。面對這樣的質疑Charlie並不擔心,他認為自己與熊相處了20年,非常了解牠們的習性和行為語言,而且這些熊並不是真的想傷害他,所有的抓偒拍傷只是熊在表達情緒而已,如果牠們想傷害他的話,他早就不在這裡了。話雖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影片中觀察到Charlie與熊相處並不那麼輕鬆自在,反而神經緊繃隨時戒備;當他被Cookie拍傷後,無法平息心裡的恐懼感,因而離開林中木屋回到他位在安克拉治市區的家裡,和妻子短暫相聚。
Charlie Vandergaw的紀錄片引起許多討論,毀譽參半:有人非常支持,認為他的作法平反了"熊是殘暴動物"的誤解,證明人可以和野生動物和平相處;有的人感動於他與熊的親密互動;有的人持中立看法,認為這是他個人的喜愛和選擇,他既然可以維持20幾年這樣的生活(而沒有送命),沒有道理要阻止他在自己的土地上繼續這樣的生活。反對的人說話就激烈得多,許多人認為他這種舉動是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和史帝夫·厄文(Steve Irwin)一樣,死在熊的尖牙利爪之下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我認為他這樣的作法其實犯了很大的錯誤:
首先他餵食野生動物,這會改變野生動物的覓食行為,尤其像熊這麼聰明的動物,牠們很快就學會只要向人類索討就可以獲得食物,好過自己辛苦的在森林裡找尋撲殺獵物。Charlie餵食的熊當中,有的已經學會自己上門乞食,假如牠們晃盪到其他有人煙的地方,那麼過去的經驗會促使他們決定登堂入室去飽餐一頓,這對人跟熊都是非常致命的危險,也因此阿拉斯加當局將餵食野生動物列為違法行為。
其次,他的餵食行為違反了熊的天性,反而危及到牠們性命。在野地裡,黑熊會避開灰熊,因為灰熊的體型較大,性情較凶暴,肚子餓的灰熊會將黑熊當成大餐,撕咬落腹;而母熊則會帶著小熊避開強壯的公熊,因為牠們會殺死小熊。但是Charlie以食物的誘惑,讓這些熊忘記了重要的生存要法則,灰熊黑熊公熊母熊仔熊混雜同處。野生熊在進食時沒有什麼"餐桌禮儀"、"平等共享"的觀念,誰強壯誰佔先,而且脾氣壞得很,因此磨擦衝突是常有的事。如果Charlie的控制力稍有破綻,極可能發生熊類相殘的意外。
Charlie雖然一再聲稱自己所做的只是想證明人類與野生熊和平相處的可能性,但是在影片最後,他倒是說了實話,大意是:生活這麼重複單調,使人感覺麻木無聊,透過與熊共舞的刺激生活,可以讓自己有活著的真實感。
2008年動物星球頻道派了一組人員造訪Charlie拍攝紀錄片,其中一位工作人員遭熊咬傷,讓Bear Haven再度成為新聞焦點。這回阿拉斯加當局決定不再坐視,除了要求Charlie關閉Bear Haven之外,也將對他提起相關的法律訴訟。
後記:相關的每則新聞都引發許多迴響,各種不同的意見相互交流,比新聞本身更吸引人。
Charlie Vandergaw News
消息從阿拉斯加很快傳了開來,英國的製作人Jon Alwen特地飛來此地,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拍攝Charlie Vandergaw與熊的故事,於2008年完成紀錄片The Man Who Lives With Bears,並在許多電視頻道播出,包括動物星球。Charlie在影片中表達自己對熊的喜愛,認為人類可以和野生熊建立友誼,和平相處。早年他曾經對熊十分畏懼,並以獵熊為運動,但現在他深深為熊著迷,追求人熊和諧的生活。但是Charlie與熊共舞並非全然順利和平,他曾經幾次遭熊抓偒,在拍攝期間,他被一隻最信任的母灰熊Cookie揮掌拍傷。拍攝小組舉出兩個實例:一位與熊一起生活長達13年的熊迷Timothy Treadwell,在2003年與他的女友同遭灰熊的殺害,屍體被啃食了一部分;在影片拍攝初始,一個11歳的小男孩在露營時,被一隻灰熊拖出帳棚殺害。面對這樣的質疑Charlie並不擔心,他認為自己與熊相處了20年,非常了解牠們的習性和行為語言,而且這些熊並不是真的想傷害他,所有的抓偒拍傷只是熊在表達情緒而已,如果牠們想傷害他的話,他早就不在這裡了。話雖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影片中觀察到Charlie與熊相處並不那麼輕鬆自在,反而神經緊繃隨時戒備;當他被Cookie拍傷後,無法平息心裡的恐懼感,因而離開林中木屋回到他位在安克拉治市區的家裡,和妻子短暫相聚。
Charlie Vandergaw的紀錄片引起許多討論,毀譽參半:有人非常支持,認為他的作法平反了"熊是殘暴動物"的誤解,證明人可以和野生動物和平相處;有的人感動於他與熊的親密互動;有的人持中立看法,認為這是他個人的喜愛和選擇,他既然可以維持20幾年這樣的生活(而沒有送命),沒有道理要阻止他在自己的土地上繼續這樣的生活。反對的人說話就激烈得多,許多人認為他這種舉動是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和史帝夫·厄文(Steve Irwin)一樣,死在熊的尖牙利爪之下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我認為他這樣的作法其實犯了很大的錯誤:
首先他餵食野生動物,這會改變野生動物的覓食行為,尤其像熊這麼聰明的動物,牠們很快就學會只要向人類索討就可以獲得食物,好過自己辛苦的在森林裡找尋撲殺獵物。Charlie餵食的熊當中,有的已經學會自己上門乞食,假如牠們晃盪到其他有人煙的地方,那麼過去的經驗會促使他們決定登堂入室去飽餐一頓,這對人跟熊都是非常致命的危險,也因此阿拉斯加當局將餵食野生動物列為違法行為。
其次,他的餵食行為違反了熊的天性,反而危及到牠們性命。在野地裡,黑熊會避開灰熊,因為灰熊的體型較大,性情較凶暴,肚子餓的灰熊會將黑熊當成大餐,撕咬落腹;而母熊則會帶著小熊避開強壯的公熊,因為牠們會殺死小熊。但是Charlie以食物的誘惑,讓這些熊忘記了重要的生存要法則,灰熊黑熊公熊母熊仔熊混雜同處。野生熊在進食時沒有什麼"餐桌禮儀"、"平等共享"的觀念,誰強壯誰佔先,而且脾氣壞得很,因此磨擦衝突是常有的事。如果Charlie的控制力稍有破綻,極可能發生熊類相殘的意外。
Charlie雖然一再聲稱自己所做的只是想證明人類與野生熊和平相處的可能性,但是在影片最後,他倒是說了實話,大意是:生活這麼重複單調,使人感覺麻木無聊,透過與熊共舞的刺激生活,可以讓自己有活著的真實感。
2008年動物星球頻道派了一組人員造訪Charlie拍攝紀錄片,其中一位工作人員遭熊咬傷,讓Bear Haven再度成為新聞焦點。這回阿拉斯加當局決定不再坐視,除了要求Charlie關閉Bear Haven之外,也將對他提起相關的法律訴訟。
Bear 'haven' on wrong side of law
Alaska investigating man's Bear Haven homestead後記:相關的每則新聞都引發許多迴響,各種不同的意見相互交流,比新聞本身更吸引人。
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Shooting Without Interference
平時會固定收看動物星球的大貓日誌(Big Cat Diary)及狐獴大宅門(Meerkat Manor )。
會看大貓日誌是因為非常喜歡這些非洲大貓,不論獅子、花豹或是獵豹,都那麼從容優雅,深深讓人著迷;除此,目睹這些大貓捕殺獵物,多少滿足一些嗜血的黑暗欲望。狐獴大宅門則是一齣不折不扣豪門爭鬥、權慾交錯的精采肥皂劇,很佩服導演可以用如此劇戲化的角度來呈現狐獴的生態。
我不反對大貓日誌為他們觀察的大貓取名字,也不反對狐獴大宅門將狐獴化為戲劇的角色,這兩個影集觀察及紀錄動物長達數年,一直很自制的嚴守觀察者的分際,沒怎麼介入及干擾觀察對象的生活----至少在鏡頭前是如此。我僅見過一次一隻花豹因為誤闖人類畜牧地,嘴巴被鐵線所傷,大貓日誌製作單位因此召來獸醫進行治療。這隻母花豹正在養育小豹,如果不及早治療,勢必母子都活不成。我對大貓日誌中的幾個鏡頭有點挑剔,因為發現他們的車輛與大貓之間的距離是如此接近,擔心這樣的距離會干擾到大貓的作息。不過總體而言,他們都算是相當謹慎的觀察者。
這樣的想法也許有些過時,不過我認為野生動物的觀察紀錄者應當與他們的觀察對象保持相當距離,不要打擾牠們的生活,更忌介入甚至擺布這些野生動物。狐獴大宅門在世界各地的播映引起相當的迴響,可能因為濃厚的戲劇成分,讓許多觀眾過度投入。部份觀眾對於製作單位坐視狐獴受偒死亡,不採取救助的作法大為不滿,因而大發議論。我想這些觀眾可能搞錯了方向。這些狐獴是野生動物,牠們自由自在,有自己的生存競爭方式及族群社會規則;牠們在面對來自環境、天敵及對手的挑戰時,最不需要的就是人類的干預。牠們不是演員,更不是寵物,牠們只是自己。人類想要善待這些野生動物,最佳的方式是保留牠們的棲地,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牠們會生存得比我們更成功、更自在。
這幾年來我覺得一些動物紀錄片的拍攝越走越偏,許多急欲出名的製作人及主持人將這類的影片逐步推向娛樂化,而所謂的娛樂化就是重視感官刺激以及戲劇性。安安靜靜的觀察已經不能滿足這些人的需求,他們越來越靠近觀察的對象,還要出手去觸摸擺弄,有時候一個單元中主持人入鏡時間比野生動物還多。這類主持人的代表性人物,當屬號稱鱷魚先生的史帝夫·厄文(Steve Irwin)。史帝夫·厄文的雙親創立了澳洲動物園,他則將這門事業發揚光大。真正讓他聲名大噪,是他與妻子共同拍攝主持的電視節目鱷魚拍檔(The Crocodile Hunter)。在這個節目中,史帝夫徒手抓鱷魚、與鱷魚在泥沼裡翻滾的鏡頭,帶給觀眾莫大的感官刺激,成為影片最大賣點,相較之下,鱷魚生態介紹則輕淡到讓人難以留下印象。但是史蒂夫卻因此而功成名就,不但讓他的動物園名氣大開,他的鱷魚秀大為賣座,讓他擁有更多的電視節目,甚至躍上大銀幕演出,連他的女兒Bindi年紀小小就主持自己的電視節目。2004年史帝夫懷抱剛滿月的兒子Bob在滿座觀眾面前表演鱷魚餵食秀,震驚了當時的澳洲社會,許多人形容他讓新生兒冒險接近鱷魚的舉止等同於虐待兒童,引發兒童團體與動物團體同聲譴責。
2006年史帝夫因為拍攝影片時過於靠近魟魚,遭到魟魚尾刺刺中心臟而死亡。這樣的結局雖然遺憾卻不讓人意外,戲弄野生動物的人,終將被野生動物所噬。可惜的是,史蒂夫生前所創造的財富與名氣太過龐大,成為許多後來者急欲模倣的"典範",於是我們在電視機前就越來越常看到主持人戲弄昆蟲、毒蛇、猛禽、鯊魚的鏡頭。最近動物星球播出一系列挑戰危險鏡頭,讚美這些攝影人員的膽識與勇氣。但是,這些危險鏡頭除了感官刺激之外,還有其他意義嗎?
會看大貓日誌是因為非常喜歡這些非洲大貓,不論獅子、花豹或是獵豹,都那麼從容優雅,深深讓人著迷;除此,目睹這些大貓捕殺獵物,多少滿足一些嗜血的黑暗欲望。狐獴大宅門則是一齣不折不扣豪門爭鬥、權慾交錯的精采肥皂劇,很佩服導演可以用如此劇戲化的角度來呈現狐獴的生態。
我不反對大貓日誌為他們觀察的大貓取名字,也不反對狐獴大宅門將狐獴化為戲劇的角色,這兩個影集觀察及紀錄動物長達數年,一直很自制的嚴守觀察者的分際,沒怎麼介入及干擾觀察對象的生活----至少在鏡頭前是如此。我僅見過一次一隻花豹因為誤闖人類畜牧地,嘴巴被鐵線所傷,大貓日誌製作單位因此召來獸醫進行治療。這隻母花豹正在養育小豹,如果不及早治療,勢必母子都活不成。我對大貓日誌中的幾個鏡頭有點挑剔,因為發現他們的車輛與大貓之間的距離是如此接近,擔心這樣的距離會干擾到大貓的作息。不過總體而言,他們都算是相當謹慎的觀察者。
這樣的想法也許有些過時,不過我認為野生動物的觀察紀錄者應當與他們的觀察對象保持相當距離,不要打擾牠們的生活,更忌介入甚至擺布這些野生動物。狐獴大宅門在世界各地的播映引起相當的迴響,可能因為濃厚的戲劇成分,讓許多觀眾過度投入。部份觀眾對於製作單位坐視狐獴受偒死亡,不採取救助的作法大為不滿,因而大發議論。我想這些觀眾可能搞錯了方向。這些狐獴是野生動物,牠們自由自在,有自己的生存競爭方式及族群社會規則;牠們在面對來自環境、天敵及對手的挑戰時,最不需要的就是人類的干預。牠們不是演員,更不是寵物,牠們只是自己。人類想要善待這些野生動物,最佳的方式是保留牠們的棲地,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牠們會生存得比我們更成功、更自在。
這幾年來我覺得一些動物紀錄片的拍攝越走越偏,許多急欲出名的製作人及主持人將這類的影片逐步推向娛樂化,而所謂的娛樂化就是重視感官刺激以及戲劇性。安安靜靜的觀察已經不能滿足這些人的需求,他們越來越靠近觀察的對象,還要出手去觸摸擺弄,有時候一個單元中主持人入鏡時間比野生動物還多。這類主持人的代表性人物,當屬號稱鱷魚先生的史帝夫·厄文(Steve Irwin)。史帝夫·厄文的雙親創立了澳洲動物園,他則將這門事業發揚光大。真正讓他聲名大噪,是他與妻子共同拍攝主持的電視節目鱷魚拍檔(The Crocodile Hunter)。在這個節目中,史帝夫徒手抓鱷魚、與鱷魚在泥沼裡翻滾的鏡頭,帶給觀眾莫大的感官刺激,成為影片最大賣點,相較之下,鱷魚生態介紹則輕淡到讓人難以留下印象。但是史蒂夫卻因此而功成名就,不但讓他的動物園名氣大開,他的鱷魚秀大為賣座,讓他擁有更多的電視節目,甚至躍上大銀幕演出,連他的女兒Bindi年紀小小就主持自己的電視節目。2004年史帝夫懷抱剛滿月的兒子Bob在滿座觀眾面前表演鱷魚餵食秀,震驚了當時的澳洲社會,許多人形容他讓新生兒冒險接近鱷魚的舉止等同於虐待兒童,引發兒童團體與動物團體同聲譴責。
2006年史帝夫因為拍攝影片時過於靠近魟魚,遭到魟魚尾刺刺中心臟而死亡。這樣的結局雖然遺憾卻不讓人意外,戲弄野生動物的人,終將被野生動物所噬。可惜的是,史蒂夫生前所創造的財富與名氣太過龐大,成為許多後來者急欲模倣的"典範",於是我們在電視機前就越來越常看到主持人戲弄昆蟲、毒蛇、猛禽、鯊魚的鏡頭。最近動物星球播出一系列挑戰危險鏡頭,讚美這些攝影人員的膽識與勇氣。但是,這些危險鏡頭除了感官刺激之外,還有其他意義嗎?
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
永懷沙漠玫瑰
花花(Flower)遭蛇吻,最後傷重死亡,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 Desert)裡狐獴大宅門(Meerkat Manor )中活躍的鬍鬚幫(Whiskers)痛失牠們強悍、睿智的當家。看到這一幕時,真的讓人心痛,但這也是野地生存的常態,即使是強盛的鬍鬚幫,在看似安逸,食物充裕的生活中,仍然處處埋伏著凶險的天敵及疾病,死亡隨時會降臨。
回想這一路過來的狐獴大宅門,讓人體認到花花是個多麼成功的領袖,她凝聚了全幫上下,帶領著眾多狐獴渡過許多難關,包括天敵的威脅、環境的變化、其他狐獴幫的爭鬥、家族成員的背叛與分裂等等,最終讓鬍鬚幫成為一個狐口眾多、同心協力的強大族群。失去花花的鬍鬚幫讓人擔心,繼任的當家會是誰?能否成功領導鬍鬚幫繼續強大?虎視眈眈的札帕幫(Zappa)龐克(Punk)與胡迪尼(Houdini)是否趁機攻城略地?
當旁白憂傷的說道:「沙漠痛失它的玫瑰。」時,相信許多人都心有戚戚焉,以下是動物星球的悼文(In Memory of Flower):
Gone, But Not Forgotten
SPECIAL VIDEO: In Tribute to Flower
We humbly present this video tribute to Flower: intelligent leader, valiant warrior and generous mother.
回想這一路過來的狐獴大宅門,讓人體認到花花是個多麼成功的領袖,她凝聚了全幫上下,帶領著眾多狐獴渡過許多難關,包括天敵的威脅、環境的變化、其他狐獴幫的爭鬥、家族成員的背叛與分裂等等,最終讓鬍鬚幫成為一個狐口眾多、同心協力的強大族群。失去花花的鬍鬚幫讓人擔心,繼任的當家會是誰?能否成功領導鬍鬚幫繼續強大?虎視眈眈的札帕幫(Zappa)龐克(Punk)與胡迪尼(Houdini)是否趁機攻城略地?
當旁白憂傷的說道:「沙漠痛失它的玫瑰。」時,相信許多人都心有戚戚焉,以下是動物星球的悼文(In Memory of Flower):
Gone, But Not Forgotten
Flower, star of Animal Planet's popular series, Meerkat Manor, is survived by loving mate Zaphod and many children including Mozart, Mitch, Buster, Suggs and Izzy. Flower leaves behind a devastated meerkat mob now without its fearless leader. From humble beginnings,
she created one of the largest, most close-knit families on the Manor. Affectionately referred to as the "Kalahari Desert Rose" by those who knew her best, she was a formidable leader and a noble mother.
Flower, born in 2000 and the matriarch to her family, the Whiskers, lived large for a 12-inch-tall meerkat. Under her reign, the Whiskers endured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ranging from sibling
rivalries to violent clashes with the Commandos and the Zappas, their neighboring rival families. Despite the chaos, Flower remained a source of stability for her family, often making life-or-death decisions without breaking a sweat or cracking a claw. An inspiration to her tribe, this fearless female was no "girly-girl." Flower ruled her family with an iron paw but still revealed her softer side when indulging in cuddles with her newborns or playing in the dirt.
Flower might have lived to see future generations of Whiskers if her life wasn't cut tragically short when she came face-to-masked-face with the snake that tragically dealt her final and
fatal blow. Sadly, the Whiskers have felt the stinging bite of tragedy before, having lost Shakespeare, the heroic and valiant son of Flower, last winter.
The family has asked that all donations be made in Flower's name to the Fellow Earthlings' Wildlife Center.
she created one of the largest, most close-knit families on the Manor. Affectionately referred to as the "Kalahari Desert Rose" by those who knew her best, she was a formidable leader and a noble mother.
Flower, born in 2000 and the matriarch to her family, the Whiskers, lived large for a 12-inch-tall meerkat. Under her reign, the Whiskers endured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ranging from sibling
rivalries to violent clashes with the Commandos and the Zappas, their neighboring rival families. Despite the chaos, Flower remained a source of stability for her family, often making life-or-death decisions without breaking a sweat or cracking a claw. An inspiration to her tribe, this fearless female was no "girly-girl." Flower ruled her family with an iron paw but still revealed her softer side when indulging in cuddles with her newborns or playing in the dirt.
Flower might have lived to see future generations of Whiskers if her life wasn't cut tragically short when she came face-to-masked-face with the snake that tragically dealt her final and
fatal blow. Sadly, the Whiskers have felt the stinging bite of tragedy before, having lost Shakespeare, the heroic and valiant son of Flower, last winter.
The family has asked that all donations be made in Flower's name to the Fellow Earthlings' Wildlife Center.
We humbly present this video tribute to Flower: intelligent leader, valiant warrior and generous mother.
2009年3月13日 星期五
Rhinestone Cowboy
早晨,一如往常煮咖啡、烤吐司,突然發現自己一直在哼這首歌。
Rhinestone Cowboy
I've been walkin' these streets so long
Singin' the same old song
I know every crack in these dirty sidewalks of Broadway
Where hustle's the name of the game
And nice guys get washed away like the snow and the rain
There's been a load of compromisin'
On the road to my horizon
But I'm gonna be where the lights are shinin' on me
Like a rhinestone cowboy
Riding out on a horse in a star-spangled rodeo
Like a rhinestone cowboy
Getting cards and letters from people I don't even know
And offers comin' over the phone
Well, I really don't mind the rain
And a smile can hide all the pain
But you're down when you're ridin' the train that's takin' the long way
And I dream of the things I'll do
With a subway token and a dollar tucked inside my shoe
There'll be a load of compromisin'
On the road to my horizon
But I'm gonna be where the lights are shinin' on me
Like a rhinestone cowboy
Riding out on a horse in a star-spangled rodeo
Rhinestone cowboy
Gettin' cards and letters from people I don't even know
And offers comin' over the phone
Like a rhinestone cowboy
Riding out on a horse in a star-spangled rodeo
FADE
Like a rhinestone cowboy
Gettin' card and letters from people I don't even know
很奇怪的,這首歌每次都讓我想起勞伯·瑞福 (Robert Redford) 主演的一部電影The Electric Horseman,中文翻譯怪怪的,叫突圍者。
這部電影插曲由Willie Nelson演唱,幾首歌曲都非常的成功。
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上帝也瘋狂
有線電影台播過好幾次上帝也瘋狂2,可是我真正想看的第一集卻一直碰不到,殘念!比較起來,第二集遜色多了。
上帝也瘋狂 (The Gods Must Be Crazy)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
歷蘇是住在喀拉哈里沙漠的布須曼人(Bushmen),他和族人在這片沙漠中過著原始而知足的生活。有一天,一部小飛機飛過沙漠,駕駛員丟下一個可口可樂的玻璃瓶,被歷蘇撿了回去。
他的族人發現這個空瓶的用處可多著:可以拿來盛水、搗東西、玩遊戲、透過瓶身看到不同的景象,為之深深著迷,認為這是上帝賜予他們的禮物。可是,就因為人人都愛這個瓶子,都想拿來把玩,最後竟然發生了爭執,惹得大人生氣、小孩哭泣。
這下事情大條了!在這個一向和平共享的部落裡,頭一次發生這種事。族人開始認為這是件不祥的物品,上帝一定是發瘋了才會發明這種東西,還從天而降送給他們,他們決定要將這個禮物還給上帝。於是族裡的長老派歷蘇攜著玻璃瓶,出發前往世界的盡頭,將它還給上帝。
一路上歷蘇遇到了來自文明世界的各式各樣人物,遭遇了種種波折,最後終於走到了世界的盡頭,把瓶子丟回給上帝。
第一次看這部片的印象至今仍然清晰:整個電影院裡爆滿了一波波瘋狂的笑聲,不論大人小孩都接近失控的狀態,電影結束後,我發覺自己腿軟站不起來。原始與文明對立衝突的主題,在劇中引爆了許多"笑果",讓人捧腹不已。在"文明人"的眼中,歷蘇單純原始的思維讓人哭笑不得,但是透過歷蘇的眼光,我們發覺文明人一樣可笑。
雖然這部電影的主題發人深省,但導演用無厘頭的劇情來舖陳,以冷面搞笑的方式,透露出對文明世界淡淡的譏諷,是個相當成功的作品。當年不但片子大賣,連帶主角歷蘇(Nǃxau)也跟著紅遍全世界。他與片中飾演的角色一樣,是個單純的布須曼農夫,爆紅之後,香港電影界趕著這股熱潮,把他請來演了3部港片----這正是上帝也瘋狂最寫實的後設情節----文明的貪婪與荒謬。
上帝也瘋狂 (The Gods Must Be Crazy)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
歷蘇是住在喀拉哈里沙漠的布須曼人(Bushmen),他和族人在這片沙漠中過著原始而知足的生活。有一天,一部小飛機飛過沙漠,駕駛員丟下一個可口可樂的玻璃瓶,被歷蘇撿了回去。
他的族人發現這個空瓶的用處可多著:可以拿來盛水、搗東西、玩遊戲、透過瓶身看到不同的景象,為之深深著迷,認為這是上帝賜予他們的禮物。可是,就因為人人都愛這個瓶子,都想拿來把玩,最後竟然發生了爭執,惹得大人生氣、小孩哭泣。
這下事情大條了!在這個一向和平共享的部落裡,頭一次發生這種事。族人開始認為這是件不祥的物品,上帝一定是發瘋了才會發明這種東西,還從天而降送給他們,他們決定要將這個禮物還給上帝。於是族裡的長老派歷蘇攜著玻璃瓶,出發前往世界的盡頭,將它還給上帝。
一路上歷蘇遇到了來自文明世界的各式各樣人物,遭遇了種種波折,最後終於走到了世界的盡頭,把瓶子丟回給上帝。
第一次看這部片的印象至今仍然清晰:整個電影院裡爆滿了一波波瘋狂的笑聲,不論大人小孩都接近失控的狀態,電影結束後,我發覺自己腿軟站不起來。原始與文明對立衝突的主題,在劇中引爆了許多"笑果",讓人捧腹不已。在"文明人"的眼中,歷蘇單純原始的思維讓人哭笑不得,但是透過歷蘇的眼光,我們發覺文明人一樣可笑。
雖然這部電影的主題發人深省,但導演用無厘頭的劇情來舖陳,以冷面搞笑的方式,透露出對文明世界淡淡的譏諷,是個相當成功的作品。當年不但片子大賣,連帶主角歷蘇(Nǃxau)也跟著紅遍全世界。他與片中飾演的角色一樣,是個單純的布須曼農夫,爆紅之後,香港電影界趕著這股熱潮,把他請來演了3部港片----這正是上帝也瘋狂最寫實的後設情節----文明的貪婪與荒謬。
2009年3月11日 星期三
來去鄉下?
在有線頻道的日本台播出的節目"來去鄉下住一晚(田舎に泊まろう! )",每集請一位明星到偏遠的鄉下去,要求隨機遇到的當地人收留住宿一個晚上。雖然有好幾次發生接連碰壁、幾乎找不到願意收留的人家,不過,最終總有善心人士願意伸出援手,從來沒有露宿街頭的情況發生。隔日離開前,主角會應投宿主人的要求,提供一項勞務,以酬謝一飯一泊之恩。
依我們對電視節目作業粗淺的了解,整個劇組會在事前亳無規劃連繫的狀況下拉著大隊人馬出發,實在是匪夷所思的一件事,其中有濃濃的作假味道在裡頭。不過,真正的重點是,該節目劇組顯然認為鄉下人都是純樸、熱情、願意對陌生人伸出援手;也認為提供輕便的舉手之勞,就可以抵得上一飯一泊的給予,因為鄉下人好客,不會計較這些。
大概因為我自己也是鄉下人,看了這個節目心中真的XXOO一堆----平常鄉下人老是被影射為沒見識、沒品味,現在還得張開雙手接待陌生人,展現熱情好客,提供來者心靈上的休憩安寧----我咧真是便宜好用的道具。
近來這個節目出外景到台灣來,也引起了一番討論。
9/20 20:00-21:00 BS-J 來去住鄉下 台灣特別版
來去鄉下住一晚<台灣篇> 上
來去鄉下住一晚
田舍に泊まろう(來去鄉下住一晚)
田舍に泊まろう "來去鄉下住一晚"
來去鄉下住一晚跑來台灣的意思是台灣是鄉下嗎?? (翻桌)
依我們對電視節目作業粗淺的了解,整個劇組會在事前亳無規劃連繫的狀況下拉著大隊人馬出發,實在是匪夷所思的一件事,其中有濃濃的作假味道在裡頭。不過,真正的重點是,該節目劇組顯然認為鄉下人都是純樸、熱情、願意對陌生人伸出援手;也認為提供輕便的舉手之勞,就可以抵得上一飯一泊的給予,因為鄉下人好客,不會計較這些。
大概因為我自己也是鄉下人,看了這個節目心中真的XXOO一堆----平常鄉下人老是被影射為沒見識、沒品味,現在還得張開雙手接待陌生人,展現熱情好客,提供來者心靈上的休憩安寧----我咧真是便宜好用的道具。
近來這個節目出外景到台灣來,也引起了一番討論。
9/20 20:00-21:00 BS-J 來去住鄉下 台灣特別版
來去鄉下住一晚<台灣篇> 上
來去鄉下住一晚
田舍に泊まろう(來去鄉下住一晚)
田舍に泊まろう "來去鄉下住一晚"
來去鄉下住一晚跑來台灣的意思是台灣是鄉下嗎?? (翻桌)
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哭花了
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宮部美幸&火車 (有地雷)
未讀宮部美幸《吾家鄰人的犯罪》、《模倣犯》及《火車》的人請跳過。
近年來宮部美幸是台灣推理界力推的一位小說家。
我最早讀到宮部美幸的作品,是新雨出版社所出玫瑰的烙印中首篇《吾家鄰人的犯罪》,這本書是新雨出版社一系列日本推理小說家短篇小說精選集其中之一。 《吾家鄰人的犯罪》是篇輕鬆小品,透過小男生的敘述,故事由"綁架鄰家那隻整天吠個不停的狗"演變成"捅出鄰人犯罪的真相",情節梯突可笑,文字幽默有趣。不過短篇小說也就是這樣而已,很難讓人對作者有更深刻的印象。
幾年之後有出版社開始大力行銷宮部美幸,推出一系列作品,並且為她冠上了「平成國民作家」、「松本清張的女兒」...等等封號,引發宮部美幸熱潮,一時之間讓她成了台灣推理界最受注目的日本作家。
奇怪的是,原本新雨出版社稱之為宮部美雪,現在竟然成了宮部美幸。固然美雪與美幸都是みゆき,但是當事人的印章使用的是"美雪"二字,顯然這才是受到認同的漢字名。出版社事前竟然連這樣的資訊都不知道,擅自為人改名,並且一錯再錯,讓後來者不得不跟著將錯就錯,這種粗糙兼且粗魯的行為,讓人一整個無言。
那一陣熱潮中,我買了全套四本的《模倣犯》,這真是一個不好的開始。《模倣犯》的篇幅之大,可以想見作者創作時的野心,但也因為這樣的野心,讓整個故事處處有過度雕鑿的斧痕。情節進行緩慢、角色內心描寫流於繁複,讓人讀起來糾糾結結,無法一氣呵成。不過,最大的致命傷在於結構的錯置,凶手早早現身的安排,讓整個故事脫離了推理小說成為一篇社會報導。最終凶手像飛蛾撲火般投入媒體的聚光燈之中,又在女作家的刺激之下突然崩潰,這樣突兀的高潮戲反而成為最大的反高潮。
因為《模倣犯》的閱讀經驗,使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對宮部美幸的作品敬謝不敏。之後讀過《理由》,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一直到讀了《火車》之後,才讓我對宮部的作品恢復信心。(這樣講有點奇怪,因為《火車》是比較早期的作品)
因傷停職的刑警本間受託尋找一位失踪的女性關根彰子,在尋找過程中,他發覺要找的人並不是真正的彰子,而是另一位借用彰子身份的神祕女性新城喬子。為什麼喬子要冒用彰子的身份?又是怎麼樣的機緣讓她挑上彰子?而真正的彰子到底身處何方?她的身份被人冒用是出於自願還是另有隱情?為了解開這些謎團,本間一步步深入兩位女性的過往及內心世界。
經由故事的舖陳開展,作者呈現了現代社會中枱面及地下「個人金融體系」的錯綜複雜、步步陷阱,相較之下個人顯得如此渺小脆弱,無力抗衡。倘若一步踏錯又解決無方,債務將如同滾雪球一般加速膨脹,不但使人墜入地獄,還會拖累周遭的親友。而身處困境的人們,不只得不到公權力的協助,甚至無法獲得社會的同情。如果能尋求法律的救助進行破產申告,尚有翻身的一日,否則就只有自殺或逃亡兩種選擇。在日本的戶籍法之下,逃亡者不論逃到哪裡,如果無法取得當地的戶籍,對工作及就學都是極大的障礙;但是逃亡者一旦辦理戶口異動,則會引來地下錢莊的追討及迫害。因此,取得他人身份再出發,無寧是逃亡者最終的出口。
就是這樣的動機,促使新城喬子一步步採取行動,化身為彰子。諷刺的是,被選中的彰子本身也是個人金融的受害者,這般的巧合(倒楣?)讓喬子在離幸福只差一步時,前功盡棄,只得再次逃亡。當然,我們也深深懷疑,如果未被揭穿,冒用他人身份的喬子真的能得到幸福嗎?
比起《模倣犯》,《火車》顯然沒有那麼大的野心,這讓整個故事的節奏比較明快緊湊,雖然喬子這位關鍵人物一開始就出現,但是作者讓她保持神祕感,經由本間刑警一步步挖掘,慢慢拼湊出她的個性及遭遇。在逐步加深的描墨過程中,還加進了幾個出人意外的轉折,手法比起《模倣犯》顯然較高一些,本間與周遭其他角色間的互動也寫得很生動,並且與主題相互呼應,沒有什麼贅筆,這也是高明的地方。
不過,如果將《模倣犯》與《火車》並列,我們不難看出宮部美幸寫作的特色。
文壇稱宮部為「松本清張的女兒」,果然其來有自。這兩部作品都可歸入「社會派」的範疇,讓人不得不聯想到松本清張。不過,宮部批判的力道不若松本那麼重擊,風格也沒那麼冷冽,反而多了一些溫暖與救贖。
宮部作品的另一特色是,故事中加害者與被害者角色的重疊與流轉,加害者通常也是被害者,而被害者在走投無路時,往往變身為另一個加害者,踩著別人的身體為自己尋求一個出口。這種參差對照的寫法,使得故事中的是非對錯帶著些曖昧不清的灰色,並引發讀者更深一層的思考。
我認為推理小說裡的社會寫實,是一個兩刃刀,使用恰當與否,會讓作品天差地遠。固然社會寫實可以讓整個故事加深加廣,引起讀者的同情、共鳴,以及省思;但是,社會寫實也嚴苛的考驗著寫作者的功力、視野以及心胸。運用不當,不但讓故事失焦,更糟糕的,還會流於廉價的灑狗血或是無的放矢。曾經讀過一些號稱「情報推理小說」,作者以內幕情報大爆組織及職業的黑暗面,但是在態度錯誤、人生歷練及人文視野不足的狀況下,最終只寫出三流作品而已,可說是「走入死胡同的社會寫實」。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