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31日 星期一

「大陸」偏執症

某個有線洋片台,不管放什麼影片,總是將片中出現的「中國」自動翻成「大陸」,經過長期觀察,發現他們真的一個都不放過,偏執的程度讓人以為他們的字幕加裝了自動轉換系統,一碰到CHINA,「大陸」就自動跳出來。

這種自動轉換系統反映出台灣幾十年來既駝鳥又錯亂的國家觀念,以及無處不在洗腦式的偏執,讓人覺得可笑卻又笑不出來。


























P.S.我對影片台的意見可不只這一樁:當眾人屏息以待,怪獸即將破牆而出的一瞬......進廣告;主角奮力求生,正準備使出全力一搏......進廣告;女主角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要道出關鍵台詞......進廣告。

總而言之,電影台用盡所有方法讓觀眾清楚認知自己正在看的是電視,不是看電影,不要太專心投入,偶而該起身尿尿喝水----這一切讓人更珍惜HBO的美好。

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一百萬個為什麼之保證人

不知是否因為經濟不佳,近來聽了一些「人呆為保」的悲慘事例,頗有些感嘆。

銀行在決定要不要放款時,照理說都會進行精細的風險獲利評估:看看申辦人過去的信用記錄、查查職業及收入、掂看看提供的擔保價值若干,然後再敲定額度、利率、期數、還款方式等等。

當然啦,除了個案的條件之外,還得從總體來看,銀行在考量放不放款時,最怕兩件事:一是拒絕借錢,然後借款人跑到別家銀行借到錢,眼看著這筆收入泡湯。另一件就是准了借款後,借款人還不起或者跑掉,出去的錢成了呆帳,白白受損。

銀行這種資本怪物才不會讓自己白受損失,他們會在風險和獲利之間取得平衡,在可承受的風險之下,調整貸款條件,達到最大獲利及最小損失,並且在同業間保有競爭力。

由此可知,風險對於銀行的整套放款政策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風險越大,銀行就緊縮放款,雖然安全,獲利卻相對下降。如何火中取粟,不傷手又攫取最多,遂成為重要課題。這時候,保證人這種可憐的呆瓜就被拱了出來。(有關於保證人、連帶債務人或通稱連帶保證人,以及相關法律條文,大家可以去google一下)

保證人的出現,讓銀行的風險天花板向上大大的提昇,意味著銀行獲利空間增加,可以賺到更多錢。所以,能夠濫用就盡情的濫用。

要借錢?管它是不是必要,先提保證人來。有的銀行更惡質,一個不夠,還要追加一兩個;父母子女當保證人不夠,因為跑路通常一家子一起跑,所以還要拉個外人來分攤。

法律規定借款人跑了,除非銀行上天下地遍尋不著,不能直接找保證人。銀行才沒在怕,不是要保證人簽字放棄先訴抗辯權,就是直接將你升格為連帶債務人。

保證人的出現,讓借款人更容易借到錢,或者借到更多錢;也讓銀行可以放更多款,增加獲利,可說是一種雙贏的局面----只有保人獨憔悴。

找保證人這件事,對於人性是種考驗及反諷。

比較老實或重情的人,為了不想拖別人下水,所以可能忍痛放棄借款,另外籌錢。另一方面,比較老實或重情的人常常在別人開口時無法拒絕,所以當上保人的機率大增。搞到最後,濫用保證人的受害者通常就是一群比較老實或重情的人,這真是對人性光明面的最大諷刺及扼殺。

為了不造成反淘汰的現象,當借款人借到錢時,提個幾成分給保證人;銀行在大賺利息錢時,也提個幾成分給保證人,這樣才叫公平,不是嗎?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讀書不讀書


大約在我家少爺小三或是小四時,我去參加了他們班級的親師座談會。

對啦,就是我們小時候稱為「無雞之談」的母姊會,隨著時代演進,為了讓同樣關心子女的爸爸們也能不害羞的加入,才堂堂加以改名----雖然出席成員8成以上都是女性。

不管叫母姊會還是親師會,反正就是那種讓小孩受到雙面夾擊、無處可逃,比什麼正義聯盟復仇者聯盟還要強大百倍的老師爸媽聯盟,我小時候超痛恨的一種東西。

話說當日會談時,我一直都處在一種恍神的狀態中,這種座談會一定都會出現幾個神經質的家長,占據了90爬仙以上時間,不斷反覆討論他家小孩的各種大小不適應症,以及學校老師如何配合各種不適應症提供他家小孩最素晳的校園生活。

然後,就有一位家長提議:請老師在班級推動閱讀制度,讓他家的小孩也能變得愛讀書。這個發言引起幾位家長的熱烈迴響,開始討論起該如何訂定制度,如何推動等等等......。我突然清醒了過來,趕緊站起來反對,第一,學校裡有的沒的作業已經累死人,再加一個什麼閱讀制度,豈不搞死家長?第二,這種閱讀制度只是鼓勵小孩滿足家長的期待,並不能讓小孩真心愛上閱讀;第三,.....。

我的讜言高論還沒說完,就被一位媽媽打槍:「你家的小孩本來就愛看書,所以你才會這麼說,完全不了解我們為了小孩不讀書在傷腦筋......」後面大概還有什麼難聽的,不過很理智的被吞回去。我完全不認識她是誰的媽媽,也不知她的小孩長得是圓是扁,她竟然知道我家少爺愛看書,等級實在相差太多,我只好乖乖閉嘴坐下。

後來到底討論出什麼結果,我忘得一乾二淨,應該說完全沒有聽進去。少爺也沒提起班上有什麼新活動,不知是計畫不了了之,煙飛灰滅,還是少爺決定置身事外,知情不報。

這位媽媽為了小孩不愛讀書傷腦筋,她的傷腦筋還不如我的傷腦筋咧!從少爺小學一路到高中,不知有多少老師告過狀:上課不專心,課本下抽屜裡藏著課外書,在才藝班裡更誇張,索性窩在桌子底下看書。偷偷的看也算了,還會很白目的發出「嘻~」「噗哇~」的聲音,簡直不把人放在眼裡,老師不火大才怪。

這種被老師活逮處罰的情事大概每隔幾天就會發作一次,同班同學看戲都看到膩,所以才會連同學的媽媽都知道他愛看書。

為什麼家長都認為看書是一件好事,如此急切的想讓自己的小孩愛看書?當然啦,看書(或者文雅一點的閱讀)是有些好處,第一是安全,小孩看書時通常都安安靜靜的坐著躺著趴著,不會兼著做什麼玩火爬牆嗑藥打架的事,所以算是蠻安全的一種行為。

第二,看書比起逛街瞎拼吃吃喝喝,花費算是便宜,一本一兩百元的書可以打發一下午或是一晚上時間,同樣時間如果和同儕外出鬼混,那開銷可不便宜。

此外,看書可以解放人的腦袋,超越時空物理道德種種限制,接收各種亂七八糟、有用無用的資訊,算是一種蠻好的刺激,可以讓頭腦保持運作。

但是看書也有不少風險,首先是文字與真實之間的差距,我們讀了書以為懂了,但真正操作起來往往不如人意。另外,看書等於是在餵養腦袋,我們可能收受了垃圾而不自知,結果造成腦袋嚴重受損,就像一些蛋頭叫獸一樣,讀了幾車的書結果表現得像個蠢蛋或是混蛋。

說起來看書只是單純的啫好或習慣,沒有比較高尚,也不能讓人生更順遂美好,但是拿來逃避或者遁世倒是蠻有用。小孩愛看書,可;不愛看書,總會有其他事情可以取代。

一直以來我總認為看書(或者閱讀)是件很私人的事,不容他人干涉,不過,多少也有些做家長的心態。少爺小時候,我曾經擔心他的閱讀胃口是不是有點偏食,只看某一類別的書,所以老是在寒暑假時假借讀書計畫,買了整箱各色各樣的書,希望能讓他「開開眼界」。對於我的苦心,少爺完全不予體會,除了他有興趣的,其他一概不沾,原封不動堆在床下,完全不給面子。

我想到自己小時候看的書,總是讓老媽非常的不滿,不懂為什麼我不多看看勵志陽光作品或者文學名著,老是讀一些陰暗暴力扭曲古怪的死人骨頭。雖然她的叨唸讓人分心,但是一點都無法撼動我的喜好。不過我一直很好心沒有提醒她:世界文學名著裡多的是私通、亂倫、謀殺、凌虐這類陰暗暴力扭曲古怪的死人骨頭。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愛情末日

Marriage is the tomb of love.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據說出自於一位唐璜型的人物Giacomo Girolamo Casanova

不消說,這句話長期以來觸怒了許多人妻,她們懷抱著夢想進入婚姻,沒想到竟然一腳踏入愛情墳墓,這教人如何心平氣和的面對?

於是許多人前仆後繼、多方舉證,想證明這句話的謬誤,一直到現在的21世紀,仍然有許多兩性專家不斷的在此著墨,教大家如何努力為愛情保鮮,不要結完婚就進入墳墓,過起活死人的日子。

不過,抵抗愛情的衰亡基本上就像對抗地心引力一樣,你可以持之以恆的努力鍛練,讓自己維持比較良好的體態,但是無法改變身上肉肉的行進方向。

對了,今日是世界末日,就來聽聽The End of the World...............................................的原唱Skeeter Davis唱的另一首歌:



You say that you're fallingBut what can I do?You want me to help youBut I'm falling too
I know that we're wrong dearBut when I'm with youI can't help you darlin''Cause I'm falling too
You belong to anotherWhose arms have grown coldBut, you must keep the vows dearAlthough they've grown old
You can never be free dearThough our love is trueI can't help you darlin''Cause I'm falling too
We could never be happyLiving in sinOur love's a temptationBut we just can't win
You ask me to help youBut what can I do?I can't help you darlin''Cause I'm falling too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鐘點戰的原型

最初看到鐘點戰 (IN TIME) 的預告片時,以為就是一般小姐與流氓的劇情,看完後發現,這根本就是貝蒂·赫斯特 (Patty Hearst)的故事,只是導演套入time is money的概念,以時間取代金錢來劃分社會貧富階級,發展出一個較具有科幻感的故事而已。










貝蒂·赫斯特就像影片女主角Sylvia Weis,出身於一個富可敵國的家族,她的祖父是美國報業大王William Hearst,不但建立了龐大的報業王國,而且首開黃色新聞寫作風潮,為人行事備受爭議。

貝蒂·赫斯特20歳時遭到當時美國激進團體The Symbionese Liberation Army (SLA)綁架,要求赫斯特家族捐出鉅額物資救助加州貧民。赫斯特家族依約捐出部份物資,但未見貝蒂獲釋。隔不久,貝蒂發表聲明加入SLA,改名為Tania,並且參與SLA策畫的銀行搶案。

1975年貝蒂被捕,經庭審後被判7年徒刑,但僅僅服刑22個月就因美國總統吉米·卡特的特赦而出獄,後來的總統科林頓甚至撤銷了她所有的罪名,說來不能不歸因於她那顯赫的家世。

當然,後來的心理學家將貝蒂·赫斯特歸類於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案例,但是事實上不只於此,這中間還牽涉了貧富階級對立,以及貝蒂對於自己出身階級的背叛。

雖然貝蒂·赫斯特案件在當時社會掀起一陣新聞熱潮,到底還是溫室中長大的富家女,相較於出身革命世家的日本赤軍領袖重信房子,只能算是扮家家酒的小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