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Shooting Without Interference

平時會固定收看動物星球的大貓日誌(Big Cat Diary)及狐獴大宅門(Meerkat Manor )。

會看大貓日誌是因為非常喜歡這些非洲大貓,不論獅子
、花豹或是獵豹,都那麼從容優雅,深深讓人著迷;除此,目睹這些大貓捕殺獵物,多少滿足一些嗜血的黑暗欲望。狐獴大宅門則是一齣不折不扣豪門爭鬥、權慾交錯的精采肥皂劇,很佩服導演可以用如此劇戲化的角度來呈現狐獴的生態。

我不反對大貓日誌為他們觀察的大貓取名字,也不反對狐獴大宅門將狐獴化為戲劇的角色,這兩個影集觀察及紀錄動物長達數年,一直很自制的嚴守觀察者的分際,沒怎麼介入及干擾觀察對象的生活----至少在鏡頭前是如此。我僅見過一次一隻花豹因為誤闖人類畜牧地,嘴巴被鐵線所傷,大貓日誌製作單位因此召來獸醫進行治療。這隻母花豹正在養育小豹,如果不及早治療,勢必母子都活不成。我對大貓日誌中的幾個鏡頭有點挑剔,因為發現他們的車輛與大貓之間的距離是如此接近,擔心這樣的距離會干擾到大貓的作息。不過總體而言,他們都算是相當謹慎的觀察者。

這樣的想法也許有些過時,不過我認為野生動物的觀察紀錄者應當與他們的觀察對象保持相當距離,不要打擾牠們的生活,更忌介入甚至擺布這些野生動物。狐獴大宅門在世界各地的播映引起相當的迴響,可能因為濃厚的戲劇成分,讓許多觀眾過度投入。部份觀眾對於製作單位坐視狐獴受偒死亡,不採取救助的作法大為不滿,因而大發議論。我想這些觀眾可能搞錯了方向。這些狐獴是野生動物,牠們自由自在,有自己的生存競爭方式及族群社會規則;牠們在面對來自環境
、天敵及對手的挑戰時,最不需要的就是人類的干預。牠們不是演員,更不是寵物,牠們只是自己。人類想要善待這些野生動物,最佳的方式是保留牠們的棲地,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牠們會生存得比我們更成功、更自在。

這幾年來我覺得一些動物紀錄片的拍攝越走越偏,許多急欲出名的製作人及主持人將這類的影片逐步推向娛樂化,而所謂的娛樂化就是重視感官刺激以及戲劇性。安安靜靜的觀察已經不能滿足這些人的需求,他們越來越靠近觀察的對象,還要出手去觸摸擺弄,有時候一個單元中主持人入鏡時間比野生動物還多。這類主持人的代表性人物,當屬號稱鱷魚先生的史帝夫·厄文(Steve Irwin)
史帝夫·厄文的雙親創立了澳洲動物園,他則將這門事業發揚光大。真正讓他聲名大噪,是他與妻子共同拍攝主持的電視節目鱷魚拍檔(The Crocodile Hunter)。在這個節目中,史帝夫徒手抓鱷魚、與鱷魚在泥沼裡翻滾的鏡頭,帶給觀眾莫大的感官刺激,成為影片最大賣點,相較之下,鱷魚生態介紹則輕淡到讓人難以留下印象。但是史蒂夫卻因此而功成名就,不但讓他的動物園名氣大開,他的鱷魚秀大為賣座,讓他擁有更多的電視節目,甚至躍上大銀幕演出,連他的女兒Bindi年紀小小就主持自己的電視節目。2004年史帝夫懷抱剛滿月的兒子Bob在滿座觀眾面前表演鱷魚餵食秀,震驚了當時的澳洲社會,許多人形容他讓新生兒冒險接近鱷魚的舉止等同於虐待兒童,引發兒童團體與動物團體同聲譴責。

2006年史帝夫因為拍攝影片時過於靠近魟魚,遭到魟魚尾刺刺中心臟而死亡。這樣的結局雖然遺憾卻不讓人意外,戲弄野生動物的人,終將被野生動物所噬。可惜的是,史蒂夫生前所創造的財富與名氣太過龐大,成為許多後來者急欲模倣的"典範",於是我們在電視機前就越來越常看到主持人戲弄昆蟲
、毒蛇、猛禽、鯊魚的鏡頭。最近動物星球播出一系列挑戰危險鏡頭,讚美這些攝影人員的膽識與勇氣。但是,這些危險鏡頭除了感官刺激之外,還有其他意義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