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Book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Book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破碎」的現場


我喜歡新聞攝影。在戰爭或災難現場,當所有爆點一起引爆瞬間,再多的語言也抵不過一張照片。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

所以在博客來上看到這本號稱「精選從1943年到2009年普利茲新聞獎及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經典照片」的書正在特價中,加上底下一堆5顆星的評論,於是亳不猶豫下單購買。

幾天後收到書打開一看,心裡一沈,講「失望」還不足以形容,我覺得這根本是外行人瞎搞出來的東西。

照片沒有問題,畢竟都是得過獎受過無數注目的作品,但這本書的編輯實在大大有問題,講白一點,就是「一個只拿筆沒拿過相機的人」編輯出來的有瑕疵的攝影集。

就以封面的照片來說,這張曾經震驚世界,引發許多討論,最後導致作者不堪抨擊而自殺的作品,在網路上找到的圖像是這樣:























結果這本書編輯成這樣:




















這是什麼東東啊?我已經將書本儘量壓平,呈現出來的就是這樣,如果沒看過原來作品,光看本書呈現的畫面,讀者真不知道這張照片到底在震撼什麼,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跳出來將作者抨擊到自殺。

任何專業攝影師或者愛看攝影作品的人都不會忍心將這張照片處理得如此粗糙,這位編輯選擇這種手法,除了說他或她對這些作品無感之外,還不知如何形容。

整體來看,這本攝影集是大大失敗了,不但開本選擇錯誤,照片隨便切割,文字又過度浮濫。假如一張照片無法靠自己來感動人,還要加上一堆文字營造氣氛,基本上就不會是佳作。相反的,替這麼強烈的照片加上一堆贅言,等於佛頭著糞。

整本書到處都是類似的破碎影像,再補兩張:


正解:






















還有這張:




















正解:
























P.S.補上Kevin Carter的紀念影片,在YouTube上才能看。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The Uncommon Reader


















非普通讀者 The Uncommon Reader,一本輕薄短小的書,談的是一個沒有閱讀習慣的人,因為偶然的機遇,開始踏上閱讀的旅程。

隨著書本的累積,這個人對閱讀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不但鍛練出好「腦力」--沒錯,閱讀也和健身一樣,持續練習可以強化某部份肌肉的強度,也越來越形成自己的見解和品味。

最後,單純的閱讀已經無法帶來滿足,這位重度成癮的讀者想要跳進去,當個寫作者,將自己一生精采的遭遇及歷練形諸於文字。

嗯,每個書蟲的養成經過大概都和書上描寫的相去不遠,但是會稱之為「非普通」讀者,因為主角是當今的英國女王。

當然這是個從頭到尾虛構的故事,不過描寫女王、皇室成員、御前柯基犬以及皇家周圍大大小小人事物倒是蠻活靈活現。

故事的結尾,女王為了能自在的寫書,在80歳的時候召集一干人等,宣布退位......這一段作者只作暗示並沒有明白寫出來。當然,2006年過去了,現實中的女王依然穩穩坐在她的王位上。

和其他幾本描寫閱讀經驗的書一樣,作者也很愛吊書袋,書中引用了大量的書籍和作家,對於非英語系的讀者來說,要不就一知半解跳過去,要不就一邊讀一邊咕狗,實在有夠累。

總結下來,這個書寫閱讀旅程的故事,除了選擇一個非普通的主人翁之外,並沒有特別驚人之處,不過作者倒是在書中透露了一些想法:

1.英國皇室不愛閱讀,他們比較喜歡養馬、養狗、打獵。

2.身為皇室一員不能隨便表露自己的愛惡主見,必須四平八穩當稱職的「國家象徵」,比較像是花瓶。不難想像黛安娜當年為何與皇室格格不入,她太像個有血有肉的人。


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

完全政變手冊
















完全政變手冊是另一本我的冷門工具書癖好發作後,失手買下來的書,同樣讓我讀得痛苦萬分。

痛苦的原因是這本書實在太複雜,遠遠超越我的知識範疇。作者Edward Luttwak是個飽學的歷史及軍事專家,曾經待過美國國安會、國務院,現在是華盛頓戰略及國際研究中心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資深顧問,可說是一輩子都在研究及操作詭譎多變的國際關係,理論與實務俱足的練家子。

書裡從政變的時機、策略、策劃、執行,step by step,鉅細靡遺,其實還好,但是一舉例起來我就頭痛。從亞洲到非洲到中東到中南美洲到歐洲,牽扯到族群歷史、權力結構、恩怨情仇、外來勢力、殖民母國、跨國企業、經濟狀態、工商農兵.....一堆有的沒的。

因為國際史地常識嚴重不足,所以在連結理論與實例的途中,往往就卡死了,一邊翻書,一邊google,忙了半天最後乾脆放棄,賴在沙發上看電視比較輕鬆。

這是一本門檻很高的書(至少對我是如此),想要完全搞懂,建議先從附錄C統計數據的表II「一九四五到一九七八年間政變與政變未成功案例簡表」研究起,也不多,總共76個國家237次政變而已,每週研究一個政變,估計四年半就可以畢其功,然後將整本書融會貫通。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指南












前陣子不知怎的一直狂買書,這本指南就在這種狀況下莫名其妙地夾帶進來。

已經忘了當初為什麼要買這本書,在打開閱讀之前,我一直以為這是要教大家如何寫指南的書。雖然我沒有什麼寫指南的需求,但是對於各種奇怪冷爆的工具書一向難有抵抗力倒是真的。

讀了前幾頁我就發覺自己錯了,完全不是那回事,但是已經花了兩百大洋購入,好歹從頭到尾看過一遍,才不會浪費寶貴的金錢。

說是「指南」,其實重點並不在指導,而是嘲諷,雖然也有一些自嘲的意味。如果讀者眼睛睜得夠大,可以看出作者其實要告訴大家,自己如何懂得多、玩得精。

這本書是由部落格文章集結而來,真是失敬,我從來沒看過那個部落格,所以一開始蠻訝異作者那種咕溜咕溜,順暢不跳針的文字,但是看了約1/3就覺得有點膩而叫停,後來分成好幾天每天讀一點才將整本看完。

看完後再次印證:男人談當年勇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

男人的當年勇讓我覺得最受不了的有三件事:數過的饅頭(當兵)、混過的江湖、站過的酒家,這本書裡全都出現,一樣不缺。

好啦,男人天生就是愛這種話題我不是不懂,將自己的豐功偉業從記憶中拉到嘴巴再講出來,往往膨脹不止10倍我也瞭解,但是要拿來作文章,還是有三六九等的差別。

上乘的當年勇,可以寫成轟動武林的傳記回憶錄,成為後人鑽研的重要史料;中等的,也能大爆八卦內幕,讓人見識世道人心。有些呢,就只是當年勇而已。

如果要比譬,我覺得這本書像一隻蝸牛。蝸牛行走時不論經過什麼地方,始終只是在自己的液裡滑來滑去而已,並沒有真實碰觸到物體表面。作者也是,不論談什麼主題,始終只是咕溜的滑過去,寫了整本書能什麼都不碰觸,也算是罕見。

看到出版社寫的讚詞,以及省政信箱裡粉絲的留言,看起來作者還蠻受到肯定及追隨,這也算是一個現象吧,我想,喜愛黏液的人所在多有,不然五十幾台的那些名嘴怎能混得那麼得意。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法官說了算!

小時候有個差不多年紀的鄰居小朋友說他不看漫畫,因為看不懂。原來,漫畫裡到處充斥表示動作音效的符號圖像,這些他都無法理解也無法想像;此外,他對漫畫的分鏡也搞不懂,無法將每一格的動作連貫起來。可憐,這個空前絕後世所僅見的漫畫白痴,不知錯過多少精采的故事。














到了我大一修民法時,突然了解這個漫畫白痴的苦惱。法條用字每個我都認識,但是組合在一起後就像經文符咒,完全是亳無意義的嘰哩咕嚕。記得當時認識一個法律系的傢伙超愛老王賣瓜,總是說法條用字是多麼的洗鍊,多麼精準,真是見鬼了。洗鍊精準應該是指一開口就讓人清清楚楚了解想表達的意思,那種不文不白非驢非馬的艱澀體例,哪裡洗鍊哪裡精準?

就像漫畫白痴一生錯過了多少精采故事,我這個法條白痴也錯過了見識法律人肆意搓圓捏扁,玩弄法條的精采故事。還好,最近看了法官說了算!,總算趕上一些進度。


















這本書的具體內容,看副標就一目了然:缺席的證據與邏輯。證據與邏輯到底從哪裡缺席呢,當然就是檢察官的起訴書及法官的判決書。但是被告不要覺得吃虧,為了彌補證據與邏輯的空缺,檢察官和法官會摻入大量的全知想像力及自由心證,保證足斤兩,該寫幾頁就給幾頁。

作者田蒙潔在書裡列舉了邱和順蘇建和江國慶、及許榮洲等幾個人的案件,讓讀者了解我國司法界創造出多少讓人驚愕的台灣奇蹟,驚愕的程度讓我這個外行白痴都難以啟齒,不想在此一一列舉,有興趣人的自己去看書,看不過癮的還可以到這裡找到更多案例。

原來讀懂火星文法條並且通過司法官考試是如此讓人驕傲的一件事,驕傲到可以邏輯不通證據空空就決定一個人的生死。


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給我報報

1990年,馮光遠和李巨源在中國時報副刊開了一個專欄「給我報報」,以嘻笑怒駡的方式評論時事及政治人物,這種前所未見的風格不但在當時風靡整個文壇,而且影響深遠,後人多有模倣,可說是今日KUSO文的鼻祖。

給我報報最大特色是,以新聞寫作的方式,用一本正經口吻的敘述荒誔乖離的事情。最常見的:前半段完完全全的寫實,但是末端筆鋒一轉,將整篇導向一個荒唐可笑的結論;或是利用架空情節置入真實人物,突顯其言行無理可笑之處。

這種模仿新聞寫作卻虛實混雜的風格,可說是給我報報最大爆點,但是當年不熟悉報報風格的人,可能一時被唬住,誤以為真。所以在1993年就鬧出了「犀牛皮事件」,轟動整個台灣,自此以後,講到給我報報就不能不談犀牛皮。

給我報報如此受歡迎,從1992年起開始集結成冊,模仿週刊雜誌的型態出版單行本,從001~011,之後換了出版社繼續出版,但沒有再編號次。

前幾天將倉庫裡的紙箱翻出來整理,哇~~~給我報報~~~!我都忘了當年買的這幾本,其中還包括令人臉紅心跳的「性的解析」專集。這幾本書逃過水淹蟲蛀,雖然紙張發黃,其中幾頁有點鬆動,但老而不朽,讓我有種賺到的感覺。

重翻20年前的給我報報,好笑度不減,竟然連時事都跟得上,官員依然蠢笨跋扈,民代依然貪婪無知,人民依然難教好騙,國際上依然狗咬狗,一點都不累格,真是太神奇了傑克。惟一的差異在於,給我報報馮光遠當年惡搞了那麼多人都沒事,近來卻履履被告,見證了台灣言論自由倒退嚕的現狀。

李慶華告馮光遠
郭冠英告馮光遠
吳育昇告馮光遠
盛治仁告馮光遠














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黎明破曉的街道(有點雷)















胡桃の部屋,由作家向田邦子同名小說改編而來,可能因為作者的女性身份,在面對男性的怯弱逃避時,下手不免重了點。

假如由男性作家執筆,可能就比較有同理心,下手的力道不會那麼重,有時會隱匿得更深層,或以浪漫的面貌美化之。有的作家對男性的逃避心理認同更深,甚至會自動為角色安排故事情節來逃避。東野圭吾的作品黎明破曉的街道 ( 夜明けの街で ) 足堪代表。

看過這篇故事後,我深深覺得應該再加上個副標題「一場超完美的不倫戀」。男子渡部,一個平凡的中年上班族,因緣際會和公司的派遣人員仲西小姐談了一場不倫戀。

不倫戀的發生,由仲西小姐主動促成,並非渡部先生不安於室,所以不用背負花心罪名。渡部先生與仲西小姐交往,除了能重溫早已消散在他們夫妻之間激情,彼此間還有真誠愛情,所以也渡部先生也不用承擔遊戲的駡名。

因為渡部先生很認真的談著戀愛,所以他不像多數外遇男人,打死不願離婚,反倒很積極計畫離開妻子女兒,和仲西小姐長相廝守。所以,免不了的,接下來將是夫妻決裂,骨肉分離,然後被公司列入黑名單,未來前途極可能大受影響。不過,既然渡部先生要擁抱愛情,這也是不得已的代價。

就在渡部先生即將與妻子攤牌前,仲西小姐叫停了。當年因為她的父親另有情人,導致母親自殺,父親的祕書陳屍家中,她昏迷在命案現場,15年來被視為命案的嫌疑犯。為此,她決定親自成為別人婚姻的第三者,體會身為情婦的心情。

當然,最後仲西小姐因著對渡部先生的愛情,不忍心他為此家庭破碎,事業受挫,所以選擇離開。這段不倫之戀在尚未經歷冷卻期及倦怠期之前就畫下句點,留給渡部先生的只有美好回憶。

故事一開頭是篇「疑似」渡部先生的自白,其中一段:

因外遇而離婚,房子被老婆收歸名下充作贍養費,並且還得負擔小孩的養育費──不久之前,我們公司裡也有這樣的人。此人由於不慣獨居生活導致健康出了狀況,連帶有點精神衰弱的味道,終於在工作上發生無可挽救的嚴重失誤,最後因此引咎辭職,而當初導致他離婚的外遇對象,聽說到頭來也沒和他在一起。換言之他只是失去了一切,並未得到任何東西。想必他每晚瞪著廉價公寓的天花板,都在思考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吧。 

因外遇失掉財產、工作、健康,到頭來連情人也跑掉,真是淒慘,但是渡部先生沒有這些顧慮,因為一切尚未說出口,加上情人的成全及妻子的靜默,於是他可以亳無愧疚的繼續安穩工作,繼續當個有尊嚴的丈夫父親,人生多美好。不然,問問書末的新谷君,他多麼嫉妬渡部先生的一帆風順!

婚姻生活一言難盡,對這個事實願意誠實以對的已婚者,大概都不敢臉不紅氣不喘的去批判所謂的不倫。但是不管留下或離開,總會有些撕裂及不堪是當事人及相關者必須面對承擔,像渡部先生這樣甘蔗雙頭甜,一切不留痕跡,可說是萬中不及一。

該面對的不用面對,可見作者對渡部先生認同之切及喜愛之深,創造一個超完美的情境,讓主角得以完成一場無責任的不倫戀。


P.S.就推理的角度來說,我認為這不能算東野圭吾成功的作品---儘管市面上的評論讚譽有加,因為從頭到尾仲西小姐都了然於胸,只有渡部先生一頭熱忙著推理而已。當然,這樣的懸疑心理讓渡部先生的不倫戀談起來份外緊張刺激,的確有催情作用。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書「痴」


哄過小孩上床的人都知道,睡前儀式絕對不可隨便更改,床邊故事固定就是那幾套,述敘的方式、語氣都神聖不可侵犯,誰人敢隨便敷衍,包準鬧到半夜不得安寧。

雖然小時候的床邊時光已經久遠到模糊不清,現在的我依然停留在幼兒水準,每天固定要看爛熟的老故事。那些熟到倒背如流的故事,讓人有一種安心感,讀上幾頁即可放鬆的自然入眠。阿嘉莎(Agatha Christie)的老派偵探故事是我最佳的睡前書。

昨天不知怎麼反症,找了一本麥可班恩(Ed McBain)的87分局(87th Precinct)來看,好死不死,竟然忘了故事結局,於是很興奮的從頭讀到尾,然後無比清醒的鬧了一夜失眠。真是慘啊!

許多人認為推理小說不值得購買,想看就去借去租,真相大白後,誰還有興趣再看一遍,用買的不是太不上算?但是像我這樣搞了一櫃子書又記性超爛的人,舊書重讀,有時候還是很新鮮刺激。

能夠溫故而知新,這算是好的一面,糟糕的一面是,當我在網路書店逛來逛去時,常常在頭腦不清楚兼手滑的狀況下,又重覆購買相同的書。前陣子將書房大肆整理一番,才發現自己有好幾本書買了兩遍,當下真是哭笑不得啊。

讀過的故事忘記結局,買過的書再買一次,這麼說來,我也算是某種異類的書「痴」啊!




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

尋狗事務所



這是三年前讀過的書,現在再拿來看,另有一番不同的感受,稍後再談。

當時在逛書店時看到這個封面,書名好像開玩笑一般,原本以為這又是什麼青春無厘頭式的作品,隨手翻閱後,才發覺是個不折不扣的本格派作品。

這本書描述一個在都市中慘敗而遁回家鄉的青年,為了生活開設了專門為人尋狗的事務所。這種設定還挺莫名其妙,現代社會中,開個尋人事務所收入都不夠塞牙縫,更遑論尋狗,而且不是開在繁忙的東京都,而是主人翁的家鄉八保市。這就是讓我覺得作者在開玩笑的地方。

事務所掛上了招牌「紺屋S&R」,又是一個讓人搞不清楚的名稱,因此第一個上門來的客人要求幫忙找尋失聯的孫女,第二個經由熟人介紹來的,則希望找到一份當地的古文獻,完全沒有找狗,甚至找寵物的案子。

主人翁一開張就連接兩個案子,正好他的學弟自動上門要求雇用,於是兩人分頭各自進行。但是這兩個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案件,最後居然糾纒在一起,讓整個故事後半的發展急轉直下,也提供了主人翁破解謎團的線索。

第一件尋人的案件,源於一位老人家的孫女原本在東京從事資訊業工作,突然在未通知家人的狀況下辭掉工作、搬離住所,並且將通訊地址改回祖父母居住的老家,但是本人卻沒有跟著回家。老祖父心急之下,只得委託「紺屋S&R」幫他找出孫女的下落。

經過主人翁一番調查,從網路聊天獲得線索,發覺從事資訊業的孫女在網路上開了個人網站,像寫日記一樣書寫自己的生活和心情。沒想到與經常造訪的鄉民因為沒有保持適當的距離,粉絲翻臉成魔人,惹出一連串驚悚的糾纒攻擊,並且從虛擬世界延伸到真實世界中。

這部作品發表於2005年,時至今日網際網路的使用生態又改變了不少,一言以蔽之,就是越來越自我主義化(egocentric),尤其社交網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興起,例如twitterfacebook,人們使用網路的目的逐漸集中在自己身上。

過去我們使用網路目的在找尋資料,看看這個世界在進行些什麼;現在使用網路,在於自我表現,甚至到了無時無刻、鉅細靡遺的境界。所以許多人對於自己的「起居注」入迷到自戀的程度,隨時拍下照片、影片PO上facebook;吃一頓飯、拉一坨屎,也會立即在twitter發訊息。

這種使用傾向,不可避免帶來一些嚴重的影響。

其一,人們過度關注於自身,相對就減少對外界的關注。有國外研究報告認為,青少年過度使用社交網站,會造成心理問題並導致成績低落。當然這種說法尚未成為定論,但若青少年使用社交網站頻率過高,而且侷限於自己或友儕的動態,多少會影響他們對外界的關注,並且造成與真實世界互動的障礙。

其二,使用者在社交網站留下大量的個人訊息,讓網路的隱匿性越來越不容易維持。美國CIA將facebook形容為CIA的夢想成真,因為CIA透過facebook可以更輕易追蹤到個別使用者,並且掌握更多屬於隱私面的資訊。

在尋狗事務所中,網路魔人就是根據站主文章裡的蛛絲馬跡推斷,將一樁網路跟蹤事件(stalking)演變成真實世界的跟蹤,進而惡化為人身攻擊,最後更導致一樁謀殺案的發生。


2011年7月16日 星期六

P.D. James



近來讀了P.D. James推理小說這樣讀(Talking About Detective Fiction),這本書原文版付梓於2009年,是這位推理界長青樹89年人生中(她生於1920年),讀寫推理小說的心得報告。

這本書可視為推理小說的歷史讀物,作者介紹了推理小說的起源、變遷,重要的類別和作家,並且談到推理小說的要素及引人之處。我們可以由此窺見P.D. James涉獵推理小說的多樣化,以及對小說及作家的意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她對前輩Agatha Christie的評語。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P.D. James在本書中對於Christie的評語相當的持平溫和。她在第4章「四個可怕的女人(Four Formidable Women)」列舉了4位在推理界舉足輕重的女作家,第一位就是Agatha Christie。她在文章中寫到Christie的作品中人物扁平化、輸廓清晰,缺乏深度情感的描述;故事充滿懷舊氛圍,侷限於樣板的上流社會圈。同時,她也談到Christie驚人的想像力以及高明的說故事技巧,經常挑戰讀者的智力,並且通常能成功的騙過讀者。

說實在的,那幾頁評語就像一般書評家都會講的話,了無新意。而我指的一般書評家可不包括P.D. James,其實我蠻期待她能有另一番更尖銳犀利的言詞,我相信全世界有許多讀者也同樣都摒息以待,不過,這次大家要失望了。
連結
最後她總結:「當一個旅人在機場旅館過夜時,只有兩本書可以選擇,一本是知名的文學獎得主作品,一本是Christie的小說,多數人會選擇後者,以渡過無聊又漫長的夜晚」。就這句話,微妙的讓我們嗅到她對Christie看法。

Agatha Christie與P.D. James是完全不同的女性,Christie生於1890年,因為生性羞怯,所以從未進入學校接受正規教育,只跟著家庭教師上課。在1920年(剛好是P.D. James出生那年)發表她的第一部推理說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s,自此後創作不綴,成為推理界的女王,根據金氏紀錄,她的書和莎士比亞的作品同被列為有始以來各類作品中最暢銷的書籍。

P.D. James則生於1920年,二戰時她的丈夫從戰場歸來而精神失常,為了照顧家庭,她開始長達30年的公務員生涯。1962年出版她的第一部小說Cover Her Face,自此開啟寫作之路。

這兩位女性作家除了都是英國人、很長壽、勤於寫作之外,幾乎沒有相似的地方,她們雖然只差30歳,但是作品中的時代氛圍相差起碼一個世紀,兩人的寫作風格也南轅北轍,完全搭不到一起。

當P.D. James崛起後,許多人將她視為Christie的接班人,但她似乎對於這個封號很不以為然。當初她開始寫作時,原本想以正統的文學作品為主,但考慮到市場的需求以及長期發展的可能性,她選擇了推理小說。雖然如此,她然仍試圖在她的小說加入文學的要素:她的作品建立在真實的社會背景之中,隨著時代的推演而變化;她對於謀殺案件發生的地點精心挑選,加入大量的素描,讓環境的氛圍滲入案件中;對於書中的人物,不論死者、凶手或是偵探,都有細膩而深入的描寫,讓他們的形象立體而生動;她甚至將筆下的亞當.戴立許(Adam Dalgliesh探長設定成一名業餘的詩人。

由種種特質來看,P.D. James絕對不會是Christie的粉絲,反之,她認為Christie的作品缺乏深度,永遠是美化過的舊式英國鄉村,人物都很樣板而平面,為了欺騙讀者,常會出現牽強而不合邏輯的情節,文筆既不創新也不優美。最嚴厲的是,她認為Christie只是一位出現在推理黃金時期,因天時之利而被過度吹捧的作家。

當然以文學的觀點來批判Christie,P.D. James所言算是正確,但是「過度吹捧」一詞,顯然無法解釋為何Christie的作品可以長銷這麼多年依然屹立不搖,無人可以超越的現象。雖然P.D. James將其歸因於人們需要娛樂和刺激,藉以逃避現實,打發無聊時光,但是這些功能八卦雜誌也能提供,我們在美容院、餐廳會拿來隨手翻翻,可沒有幾個人會認真收藏。

推理作家可以用不同形式來寫作,可以是冷硬派,社會派,甚至耽美派,但是最終仍不能脫離推理小說的規則,那就是謎的發生以及解謎。一本推理小說不管有多豐富的文學性,多犀利的社會批判,如果詸題出得不夠引人,解謎解得不夠漂亮,都不能算是一流的推理小說。

這樣的古典觀點有人認為落伍了,其實不然,這個觀點經過多年的淘鍊,至今仍然是一個鐵律,我也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推理小說家仍然會受到這個觀點約束。從這個觀點來看,Christie創造的是一種純淨的推理小說,她之所以受到跨世代的歡迎也因為如此。

話說回來,雖然Christie將白羅(Hercule Poirot)塑造成矮小蛋頭、服飾品味怪異的小老頭,但是和寫詩的警察比起來,後者顯然更加夢幻而不真實。再偷偷講一句,雖然P.D. James的作品我都會買來讀,但是我更喜歡Reginald Hill筆下的探長Andrew Dalziel

2011年7月3日 星期日

書探的法則



書探的法則(Booked to Die)作者John Dunning原來就是一名中古書店的老闆,累積十幾年搜集買賣中古書籍的經驗,寫了這本死者、凶手、偵探都是中古書買賣同行的推理小說。

連結
買賣中古書籍與買賣中古汽車、中古服飾以及一般中古商品相較,交易性質差異極大,商品的價值固然取決於新舊完整程度,更在於版本的稀有性以及額外的附加價值,例如作者簽名、名人提字等。

正確來講,買賣中古書比較接近古董業,必須有充份的專業知識、銳利的鑑識眼光、還要勤於耕耘人際網路,以免漏失好貨的來源。除此之外,還必須具備賭徒的膽量和直覺,才能掌握一攫千金的機會。

書中可憐的死者是一名沒有固定店面,獨來獨往的書販,有點類似中古書單幫客,因為發現一個可以獲取暴利的機會,而引來殺身之禍。書中大量描述中古書這行的常識、行規,可以補補知識,順便檢視一下自己的閱讀廣度,對於專好買書看書的人,另有一番趣味。

作者在書中寫到,有些人買賣中古書但卻從來不閱讀「商品」的內容,但是,書中的主人翁顯然不只買書賣書,也大量讀書,因此可以看到他對每本經典作品的心得及評價。其中我最贊同的是,他將沈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作者Thomas Harris臭駡一頓,因為他在本書中創造一個勇敢堅毅又聰慧的女偵探Clarice Starling,卻又在續集人魔(Hannibal)中將她醜化至極並且打入地獄,永世沈淪,實在罪不可赦。

說真的,人魔的創作,只能說是作者走火入魔,耽溺於驚世駭俗感官刺激的魔幻風格,並且向錢看齊的成果,除了狗尾續貂,還讓看完前兩部的讀者感覺被耍弄了一場,每次想到這裡,我都餘忿未熄,而且將作者列入永久黑名單!


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無辜者

在犯罪的偵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推理天后Agatha Christie給了一個答案,她認為抓到凶手伸張正義是其次,最重要的是還給無辜者清白,即便他們沒有被定罪,但是在元凶尚未就逮的狀況下,僅僅受到懷疑,就足以毀掉他們往後的人生。

Christie認為,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犯下重案的凶手,或因司法人員的無能疏忽,陪審團的主觀偏見,甚至有時是辯護律師的手段高明,讓他們逃過懲罰,逍遙法外。這些偶而可能發生的案例,其實都還可以忍受,但是一個人為了他(她)未曾做過惡行被入罪,甚至必須接受極刑,則是絕對無接受的事。

在她的小說中,多的是這類為無辜者尋求真相的故事。最著名的當屬白羅系列中的ABC謀殺案,其他還有五隻小豬之歌麥金堤太太之死絲柏的哀歌等;瑪波系列中也有復仇女神死亡不長眠等故事,另外在藏書室的陌生人當中,則替班崔上校夫婦免除了受人歧視排斥的悲慘命運。

從Christie的作品及觀點來看,她似乎認為警察、檢察官,甚至法官,都只擅於找出罪證將嫌疑犯定罪,送入監獄或送上刑場,但是這些人似乎並不熱衷也不擅長找出證據證明無辜者的清白,這應該歸因於這些司法人員執行任務的心態所導致的職業風險。

雖然只是虛擬的故事,但是Christie透過故事所表達的意見,似乎還蠻符合現實世界的真相。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勞倫斯卜洛克(Lawrence Block)


讀完勞倫斯卜洛克(Lawrence Block)的殺手打帶跑(Hit and Run)後,心想殺手凱勒的故事也該告一段落了,一個殺手到了要結婚當老爸的階段,大概也沒什麼勁兒重操舊業,何況凱勒早在黑名單(Hit List)時期就想著要退休,這下退休定了。但是世事難料,寫書的人想寫的話,什麼故事都編得出來,比如家人遭綁,需要凱勒再度出馬拯救之類的。

根據維基紀錄,卜洛克的獲獎紀綠如下:「1994年愛倫坡獎終身大師獎(The Grand Master Award)得主、三屆愛倫·坡獎(Edgar Allen Poe Award)得主、二屆馬爾他之鷹獎(Maltese Falcon Award)得主、四屆夏姆斯獎(Shamus Award)得主、一屆尼羅‧吳爾夫獎(Nero Wolfe Award)得主,2004年獲鑽石匕首獎。」紀錄看起來蠻輝煌,算是頗受肯定的作家。

歸功於出版社的力捧,卜洛克的作品在台灣算是長銷,享有大師級的聲譽。我對於卜洛克作品的喜愛程度,大概是五顆星裡的三顆星,不討厭也不特別喜愛,雖然會買他的書,卻沒什麼特殊感情,歸究原因,大概因為他的作品老是讓我想起伍廸艾倫,喋喋不休,過度強調紐約人的世故敏銳,在應當讓人投入的地方因為絮絮叼叼個不停,反而產生了排斥疏離感。

卜洛克的作品在台灣總共有幾個系列:

一、馬修史卡德系列:一名前任警察,因為酗酒而離職離婚,然後加入匿名戒酒協會而逐歩復原,成為無牌私家偵探。這個系列中,史卡德遇到的案件都非常的血腥暴力,主角則在歷經數段感情後,與退休的應召女郎伊蓮馬岱共結連理。

二、雅賊系列:主角柏尼羅登拔是一名職業竊賊,專好偷竊名畫、錢幣、珠寶、書籍等蒐集類的藝品。在系列故事中,羅登拔後來成為一家舊書店的老闆,平日照顧書店,行有餘力就幹幾票竊案。他的好友兼夥伴是一位女同性戀卡洛琳凱瑟,曾經發生羅登拔女友被卡洛琳搶走的事件。

三、殺手系列:主角約翰凱勒父不詳,母親早逝,年紀輕輕就被「老頭」網羅,成為職業殺手,收錢辦事。「老頭」年邁到腦袋不清楚後,他的助手桃兒取而代之,成為凱勒的經紀人兼好友。凱勒這個殺手行事有點不按牌理,有時候會放過該下手的對象,有時反過來將委託人幹掉,有時候自己成為對象而到處逃命。凱勒集郵,因此需要大筆金錢才能支應退休後的生活。

四、伊凡譚納系列:卜洛克早期的作品,伊凡譚納是一名密探,到世界各處出任務,他因為戰爭受傷的緣故,變成無法入睡的人,因此一天比別人多了幾個小時活動時間,而這點也常常成為救命的關鍵。不過伊凡譚納的故事我只讀了兩本就喊停,實在太007了,這正是我無法忍受的男性極度自我膨脹幻想耽溺的故事。

這幾個系列主角其實都是同一類型,都住在紐約,像是比較英俊強壯有女人緣的伍廸艾倫,殺手凱勒最後逃到紐奧良安家落戶,因此我推測這個系列大概已經落幕。

卜洛克創造了這些系列,雖然有著不同的背景故事,共同的特點都在於主角的生命歷程。古典推理小說重點通常在案件上,偵探則萬年不變;現代的推理小說重點漸漸轉移到偵探身上,主角的心路歷程及生活演變篇輻比重增加不少,而卜洛克的小說更是其中翹楚。一系列小說下來,主角的生活不斷的在變動,人際關係越發綿密複雜,有些人進入了主角生活,有些人離開,有些人則進進出出。

我認為卜洛克的系列小說其實是關於虛擬主角的傳記(或可說人生故事),只是用不同的案件串接起來而已。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宮本武藏

宮本武藏被稱為日本「劍聖」,是許多大男人小男生心目中的典範。但是說來也怪,我對宮本武藏卻沒有那麼推崇,大概是因為船島一役,武藏打贏佐佐木小次郎的手段實在說不上高尚,甚至可稱之為猥瑣,讓人印象深刻到無法改變評價。

雖然史書對這一役各有不同的描述和觀點,且彼此爭論不休。但一個最簡單的事實:當時最清楚決鬥首尾的當地住民,將自己的島改稱「巖流島」而不是「武藏島」,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史家下筆時不免有自己的盤算,但庶民的感受卻是最直接真實。

近來讀一書「武藏V.S.小次郎」,由多次負責NHK大河劇歷史考證工作的小和田哲男監修,同樣早稻田出身的久保田英一執筆,劉夏如翻譯。書名雖言及小次郎,實際上是武藏的傳記,書中不只透過各種史料勾畫武藏的一生,同時也將史料予以分級,標明其可信度。

看完書,還是無法改變我的印象,而且更發現,原來武藏從13歲與人決鬥起,即擅於使用心理戰術(也可說是詐術)及致命攻擊,完全沒有什麼武家風範可言。在他早年的決鬥中,對戰前一定使用粗鄙言語污辱對方,讓人不得不接受他的挑戰;從不遵守約定的比武條件,不是裝病就是遲到;總是採取奇襲,重重下手,目的在致對方於死地。巖流島對戰小次郎,不過是其中一樁典型武藏風格的決鬥而已。

中年後的武藏有了名氣也有了徒弟,開始裝斯文起來,與人決鬥時仗著自己的氣勢壓倒對方,下手也輕了,多半會留對方一命。

武藏60歳時,自覺身體漸弱,於是開始著手寫下他的傳世書:「五輪書」,這本書與其說是武道書,不如說是兵法手冊,武道重在修鍊,兵法則重在求勝。五輪書完成後不久,武藏以62之齡辭世。

看過武藏的一生,突然讓我想起時常被商業雜誌歌誦膜拜的某些成功企業家,這些人早年竄起時,多如草莾之徒,就如同武藏的野侍身份,一路靠著不按牌理出牌及不顧道德規範打下江山,其中除了上不了枱面的手段之外,免不了還有幾分機運。

企業長得有規模後,靠著自身的財力及人力,使出震懾手段,併吞公司、搶奪技術、寡佔市場,再來就是施壓政客。

等到被封為「XX之神」後,開始登大雅之堂,最後免不了出版社來出個書----「某某某的經營之道」。如果這些書能從實將自己的致勝祕技公諸於世也罷了,偏偏滿紙都是願景理想、誠信道德、堅持奮鬥吧啦吧啦,更讓人難耐。

當然啦,成王敗寇,舉世皆然;守矩行事永遠鬥不過巧令奸滑,這是競爭法則。但是,愚昧固執如我,永遠不可能成為武藏粉絲,也永遠為小次郎掬一把同情淚,因為我也是庶民,雖然永遠沒有史家重視庶民的意見。

2010年10月23日 星期六

血型亂亂說之二

媽呀!好個B型人裡很肯定的斷言B型的人就是如何如何,完全沒有商榷的餘地。作者大概也有自知之明,所以開宗明義就說了:翻到下一頁之前,必須不斷告訴自己「我一定擁有B型人的特色」...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就會變得很認真而抱怨「胡說八道,這個根本不準」。

我們一家三口都是B型人,性情各異,因此判斷是否胡說八道的標準很簡單:三人全符合--「神準」,有一人不符合--「胡說八道」。

開頭標題叫「基本操作」,副標「自己/行為」

B型人都喜歡B型的個性嗎?算是,因為B型人都喜歡自己,所以會認為B型個性是世界上最NICE的特質,但卻不一定喜歡另一個B型的人,有時候更因為照鏡子般從對方看到自己,更加討厭。

B型人有時會非常盲目的樂觀,覺得自己好似手握阿基米德說的那根槓桿,可以撬起整個地球。但是,基本上B型人覺得樂天派的人都是傻笑的白痴。

B型人基本上不會深思熟慮,動物直覺才是他們的好朋友。B型人故作思考時,通常只是在腦子裡迴圈而已,不然就是發白日夢。

B型人本性陰沈,不過常常忘了自己發過毒誓「我要讓某某人死得很難看」。

B型人在團體中常常獨自行動,因為覺得團體活動中「大家手牽手、相親相愛」那一類的互動很噁心而且很幼稚。

B型人被說成怪咖會很開心,當B型人說「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時,簡直是得意洋洋到不行。

B型人蠻像獅子,肚子餓才會挪動屁股起來打獵,不然最好是睡覺節省體力;不過,遇上自己興趣的事會不計成本砸下時間精神,最後可能一無所獲,但還是覺得自己有賺到「爽」,不算失敗,不,簡直就是成就。

B型人不怕寂寞,我見過最不怕寂寞都是B型人,因為他們光和自己玩都覺得有趣;B型人也不怕生,他們不和人打交道是因為懶;不過如果按到按鈕,就會淊淊不絕,一邊讚嘆自己的口才,一邊長篇大論,才不管聽眾是不是被打趴。

2010年10月16日 星期六

血型亂亂說之一

前一陣子看了這本書:



當然,為了公平起見,作者也另出了A型(天啊!你好A型人)、O型(喔耶!High翻O型人)及AB型(跩咧!搞啥AB型人)的書。

順便說一下,用這四本書名Google,結果分別是A型:20,800,000筆,B型:267,000筆,O型:14,100筆,AB型:8,410筆。如果對照台灣人的血型百分比A型26.56%、B型23.76%、O型43.59%、AB型6.09%(以上是台灣血液基金會2006年統計結果),不難發現各種血型的人對這類資訊感興趣的程度。由此可以了解為什麼討論血型與性格的書在號稱A型社會的日本會如此大賣,但在台灣這個O型社會就大大相形相絀。

觀察現在的書本市場,台灣人似乎比較喜歡用八字命理、星座甚至生肖來論人的性格,談血型的反而少。基本上我不太相信「因為你屬於XXX,所以你的個性會是YYY」這類理論,但如果要勉強挑選,我會選擇相信血型論,因為血型是真實存在我們的基因之中,不同的血型除了在輸血時有所區別之外,必定對我們有所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肉體,也可能是人格,其實蠻值得深入研究。

回到書的話題,既然提到這本書,當然表示我是B型的人,基本上,「假如」B型人的個性都和我相近的話,大概也只看到這本書,因為B型人超自我,只對自己有興趣,對研究別人提不起什麼勁。

這本書整篇就是一張冗長的CHECK LIST,因此又號稱B型人的使用說明書。說實話,這對於我這個B型人來說,真是超不合適的型態,因為我(B型人)向來討厭讀說明書、操作手冊之類的東西,手機也好、筆電也好、汽車也好,那一大疊使用手冊到手後通常只選幾個重點,然後束之高閣,等到有疑問時才翻出來查一下,完全當字典擺著。

但我向來討厭沒把書從頭到尾讀完,總會懸念著,因此,發想乾脆就一條一條拿來檢視自己,一則能將這本薄薄的小冊儘早讀完,順便也替部落格灌水,真是一舉兩得妙招。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穿著PRADA的惡魔



看過無數次有線台的重播影片後,終於把原著小說拿來讀過一次。

情節一言可蔽之:乖張的菜鳥助理對上乖張的上司,完畢。

小說的主人翁第一人稱的安德莉亞,剛離開大學這個溫暖的搖籃投入現實的工作職場,生活驟變,心理上很需要一番調適。更糟的是,她偏偏投身在最緊張迫人的大都市紐約裡最變幻無常的時尚界最底層的小助理工作。

安德莉亞,以「資深社會人」的眼光來看,根本是個進化不全的巨嬰,對於職場規則倫理如白紙一張,自我過剩自尊過高兼自視不凡,可惜眼高手低,做錯事說錯話時理由一堆,卻聽不進別人說話。

這類菜鳥跨越世代及地域,處處可見,在職場略有經歷的人,大概都可以舉出幾個離譜到不行的例子。幫助這些離譜菜鳥社會化的過程,對他們的上司主管來說,有時可比一場地獄修煉,因此前陣子蔣友柏大談30歳以下的人不用的言論,雖然引來一陣撻伐,但還是有不少吃盡苦頭的老板上司贊同這種看法。

雖然安德莉亞是個討人厭的菜鳥,但她的觀點也有讓人認同之處。其實每個出社會的人都經歷過這段看什麼都不對眼的時期:學校和職場生活的巨大落差,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適合什麼,笨拙的人際應對,工作上的生澀挫折...,這些幾乎是99.99%新手必經的階段。大部份的人可以安然渡過,幾年後在回顧中暗笑自己的當年蠢。

另一方面,在經過幾年職場洗禮後,我們的價值觀也為之改變,早已習慣讓工作排擠理當留給家人、情人、朋友甚至自己的時間,將加班、出差視為理所當然,把自己大部份的思緒腦力奉獻給工作,這讓我們成為穩重而值得信賴的職場人,但是否讓我們的人生更完整圓滿,則大有疑義,值得深入思考一番。

至於書中的主角「惡魔」米蘭達,則是另一種職場厭物。相較於安德莉亞,米蘭達像是人類進化過頭的象徵--腦袋發達、四肢萎縮,只剩一隻碩大的手指按開關--米蘭達不按開關,只操她的助理和任何必須提供服務的人。較之安德莉亞,米蘭達的自我更加膨脹,認為世界理當以她為中心轉動,她的適舒方便是所有人的第一考量,即便放棄性命亦當在所不惜,更何況時間和精力。

這種老板相信職場人一點都不陌生,隨時可以舉出一籮筐實例,也許不像米蘭達那麼誇張,但如果將他們放在米蘭達的位置上,個個都有潛力成為惡魔一族。整的來說就是刻薄奴役屬下、決策反覆無常、脾氣陰晴不定、要求過高過苛、個性超級機車...等等等。

奇怪的是,米蘭達其實和安德莉亞一樣,極不願意讓工作擠壓到自己的私人生活,重視和老公小孩甚至寵物相聚的時間。由於居高位,米蘭達遂能以奴役壓搾他人、否定他人也有同樣需求的方式,讓自己兼顧工作家庭,過著上流而更完整圓滿的人生。

這本書之所以暢銷,正因為道出了亙古存在老板和下屬之間的鬥爭,讓許多人心有戚戚焉。同樣的故事普遍流傳於每個公司的茶水間,只是這些老板不是最搶新聞的時尚界名人,因此沒能成就一本暢銷書。

電影和原著最大不同在於,電影對米蘭達比較寬厚,賦予她較多的人性,最後也讓她和安德莉亞達成某種程度的和解,原著則否,我相信現實中也沒有,否則就不會有這本書的面市。

好萊塢將這個故事搬上銀幕,除了原著暢銷之外,也因為時尚界一向和演藝圈共生共榮,彼此相知極深,因此任何時尚界的故事,總能引起演藝圈的關注及共鳴。

這部片子找來演技派的梅莉史翠普演出米蘭達,深獲好評,但我私下以為,梅莉史翠普其實是個蠻樸實低調的演員,她的演出反而淨化了米蘭達這個角色。其實好萊塢多的是比米蘭達還要乖張離譜的明星,她們只要演自己,就能讓米蘭達這角色活靈活現。

p.s.這是本影射性極高的小說,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這個這個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蘇西的世界



前幾天讀了蘇西的世界,雖然網路上一片好評(書和電影都有),但讀後還是有些失望。

失望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電影的預告片。我沒看過電影,單單看電視上播出的廣告,還以為故事是在描述被殺害的小女孩靈魂如何穿梭天堂與人世間,協助親人偵破命案、揪出原凶的過程。沒想到我的預期竟然如此偏差,整本書講的其實是被害者親友療傷止痛的生命旅程。

曾經看過一位自稱重度成癮的推理迷為文,提到如果一本書裡沒有濺血橫死的屍體讀起來就不起勁。我自己大概也相去不遠,算是個極度偏食的推理讀者,如果是緝凶故事就很來勁,心靈療癒系則完全不是我的菜。

心靈療癒就像是閱讀一樣,是個非常個人化的過程,沒有任何理性或規律可言。某些人可以輕易跨過去的挫折,對另一些人而言可能是致命的關卡;有些人選擇遺忘;有些人另尋寄託;有些人自我質疑千百次,不歸納出結論不罷休;有的人隨波逐流;有的人非挖掉一大塊肉不然就過不去........。我們既生成這樣的人,對別種人的療傷過程就可能完全無衷,因為體會不到別人的傷口及難處。

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還有幾個地方沒法打動我。其一,蘇西遇害後進入了天堂,但是作者也在人間創造了天堂,蘇西周遭的親友都善良得像天使,她的早逝除了讓人傷心之外,並沒有在他們的心靈投下陰影;蘇西的母親因為女兒橫死而出軌、離家、再返家,這個心理的轉折讓我無法認同;同學露絲的靈異經驗則輕淺得像個玩笑。最離譜的是故事結尾蘇西和露絲靈魂互換,蘇西藉由露絲的軀體和當年的男友雷共赴雲雨的情節,實在也太媚俗了點。

相較於蘇西的世界,我比較推薦2007年茱蒂佛斯特Jodie Foster)主演的勇敢復仇人(The Brave One)。茱蒂飾演一位電台主持人,原本過著幸福甜蜜的生活,正準備和男友結婚。兩人意外遭遇一場暴力襲擊,男友喪命,她則重傷,身兼暴力犯罪倖存者和被害者親人雙重身份,生命頓時由天堂跌落地獄。電影深刻描寫她的恐懼、傷痛和憤怒,以及在其中掙扎著爬出來的過程。其中又有犯罪和偵察等情節穿插,更動人心魄。

其中茱蒂說:「事情發生後,你不會復原,你只能變成另一個人。」此句甚讚!

2010年1月7日 星期四

直江兼續與松本清張

最近在播的NHK大河劇天地人,述敘日本戰國時代越後國名將直江兼續生平故事。NHK為了讓大家了解當時的天下大勢,大量使用3D俯瞰圖,果然越後、信濃一帶多山崎嶇,地勢險峻。

看了這些3D圖,不知怎的,讓我想起了松本清張的一個短篇小說。

故事是關於一位年輕的歷史學者,耳聞某個荒僻的小山村有位老人擁有珍貴的史籍資料,許多知名的歷史學家垂涎這份資料,紛紛前往懇求拜讀,但是都被打了回票,無緣得見。雖然如此,年輕的學者急於在學術圈揚名立萬,但又怕求見被拒臉上無光,於是瞞著所有人悄悄前往。

果然還是被拒絕了,主角不死心,展開他引以為傲的口才想說服眼前的這個古怪老頭,但是言談之間發現老人臉上掛著譏諷的微笑,似乎洞悉了他堂皇說詞背後的心思。在惱羞成怒之下,終於演變成搶奪事件,然後年輕學者失手殺死了老人。

事情至此,主角大為恐慌,趕緊逃離現場;為了怕引人注意,他不敢循著來時路回去,左思右想之下,決定趁夜黑時徒步越過山頭,到山的另一邊再搭車回去。

在黑暗的荒山間獨自走了不知多久,主角突然發現前方有一點微弱的火光,他被火光所吸引,忍不住追上去,原來是一名年輕的女子,孤身一人拿著火把行走。在整片冥黑的山間突然出現火光和年輕女性,真的有如聊齋般鬼魅的場景。

兩人同走一段路後,在路邊歇腳時短暫交談幾句,女子自述要回家準備婚事,卻不問主角為何出現在這個荒山中。在歷經殺人、逃亡後,此刻主角仍處於亢奮之中,雖覺山村女子面容粗鄙,卻也忍不住高漲的性慾,遂與其在野地裡媾合。

之後,兩人依然同路而行,直至下山後分手,主角返回都市,若無其事的繼續生活。山村老人謀殺案雖然引起短暫的關注,警方經過一番調查,始終找不到可疑人物,日久成為懸案。

十幾年後,偏僻的鄉間發生一件殺妻案,緣於某個鄉下農夫認為自己的兒子是妻子出牆所生,因此長年毒打妻兒,逼問實情,但是妻子始終否認。最後,在爭吵中妻子為了保護兒子而被丈夫殺害。這件刑案經媒體報導而大為轟動,凶手、死者及兒子的面容都上了電視新聞。

有認識主角的吃飽閒人偶然在電視上看到兒子的面容,直覺與主角好生相像,再聯想到十數年前發生的老人命案,顯然當時主角就在附近出沒。經過一番推論後,這個吃飽閒人決定到警局向警方說明他的推論。

故事到此結束。

這篇故事收錄在松本清張短篇小說合集假瘋子兇殺案(日文原名:死の枝)一書中,全書共有11個短篇故事,都有著濃濃的清張本色,也充滿了文學性。書中每一件謀殺案的凶手都是看似正常,實則有著異常乖僻、扭曲、缺乏道德感的人格。他們在犯案後,絞盡腦汁,用盡各種手段逃避責任,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但是百密一疏,最後還是逃不過人性中的弱點,露出破綻。

這是一本不太適合年輕人看的書,有點年紀後再看,會覺得餘味無窮。

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經濟與行為



我蠻喜愛一本推理小說致命的均衡The Fatal Equilibrium),這本書引人注目的是,作者是兩位貨真價實的濟經學教授William Breit,Kenneth G. Elzinga,他們以筆名Marshall Jevons出版了這本書,這個筆名亦源自著名的經濟學家Alfred Marshall及W. S. Jevons。

因此,書中的偵探就是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亨利.史匹曼,最後,史匹曼也以經濟學的理論來解開謀殺的謎團。不過,這些都不是今天要討論的重點。

書中有一段
,亨利.史匹曼回憶自己童年的時光及父親:...老史匹曼開了家裁縫店,在店裡對顧客永遠親切有禮,照顧到客人的所有需要,他的裁縫店名聲遠播,不只是因為修改的手藝好,也是因為他的殷勤友善。但是只要爬一段階梯,爬到位於店舖樓上用赤褐色砂石建造的自宅,同樣一個人馬上性情大變,親切變成了易怒,他的家人從來不指望他會注意或關心妻子兒女當下的需要。...

其實老史匹曼並不是變態人格,也沒有精神分裂病症,史匹曼成年後,在經濟學中領悟到自己父親行為如此反差的原因。他的父親並不是愛顧客甚於妻子兒女,只因為當時裁縫這行業競爭激烈,老史匹曼的生意並沒有好到可以讓他對客人頤指氣使,只要稍有閃失,隨時可能失去生意,這是對客人任性會受到的懲罰,或者該說是付出的機會成本。在家庭裡,老史匹曼可以任意發洩脾氣而不用擔心成本----尤其當他是家中唯一收入來源時。因此才會造成他在店裡和家中判若兩人的行為表現。

用經濟學上的機會成本,的確可以解釋許多行為背後的原因。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個傾向,而有些人會表現在比較明顯,他們對人或者謙和有禮,或者開朗熱心,幾乎都是有求必應,總是盡力達成別人的請託或要求。但是這群人裡,有很高的比例在面對親密的「自己人」時,會表現出脾氣火爆,難以取悅的人格特質。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落差也許有意識,也許沒有意識;而左右他們行為的機會成本並不一定是功利的,有許多時候是為了維持自身的名聲形象,或是避免群體人際的衝突。

所謂「在家一條龍,外出一條蟲」指的就是這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