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聽歌有感

今日聽電台節目,正巧介紹著名的台語歌謠詞人李臨秋,因時間關係,只聽了兩首歌,卻有無限感慨。

一首是1938年完成的「四季紅



另一首是1948年完成的「補破網



四季紅用四季的運行比喻年輕男女情愛的進展,更以不同的「紅」表徵不同階段的感情深度。

春天是花蕊的紅,夏天是日頭映照水面的紅,都屬於身外的景色。到了秋天,成了身上朱唇的紅,冬天則是感情熾熱的紅。這樣,由外而內,由身而心,兩人情感越發緊密。

這首歌曲調輕快,洋溢青春氣息,細緻的描寫年輕人無憂無慮、沈浸感情世界的甜蜜心情。國民黨來到台灣後,曾經因為「恐紅症」一度將歌名改成「四季謠」,經過數十年才又改回原名。

相隔十年所作的補破網,則是作者歷經228事件,白色恐怖後所作的曲子。因為歌詞觸到當局的痛處,所以在歌曲完成當時,要求作者加上第三段歌詞表明「.....從今免補破網」,才能公開演唱。但是沒多久,就以歌詞灰黯,搧動人心等理由,將其列為禁歌,到了1979年,官方將這首歌定義為「情歌」,才獲得解禁。

後來官方在記錄這段歷史時,一直強調,詞人在寫作時,是為了彌補情感,追回情人而創作,還舉出李老先生的自述,證明當時只是寫情歌,並沒有任何反映社會的意圖。

假如我是作者,為了讓自己作的歌曲解禁,我也會和老先生一樣,願意讓它成為單純的「情歌」。不論作者創作動機為何,傳唱的人自會賦予歌曲新的生命和意義。

國民黨當初禁了一堆歌曲,原因其實和歌曲內容不相干,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真正目的是為了控制人民的意志思想,因而展現以威權恫嚇人民的一種手段罷了。

補破網的歌詞其實一點都不灰黯,雖然到了絕境,但是逃避現實永遠無法解決問題、脫離困境(今日若將這來放,是永遠無希望),所以雖然身邊沒有資源(想欲補無半項)、也沒有援手(意中人走叨藏,那無來鬥幫忙),但是最後仍然「全精神補破網」,逐步復原魚網(希望)。(第3段歌詞屬狗尾續貂,應當去掉不看)

在我看來,這簡直勵志到了極點,只有脆弱的專權政府才會視之為威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