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4日 星期二

送行者的篇章

我們總是恐懼死亡。

因為恐懼太過,所以有許多禁忌:不要門牌車號有4;不能送時鐘;不能送菊花。小時候,把筷子插在碗裡會討來一頓駡,因為只有腳尾飯才會插上筷子。不能向人磕頭,因為只有死人才會被磕頭。

這麼多的禁忌,就是為了避免引發死亡的聯想。不聽、不說、不看,把死亡從生活中抹得乾乾淨淨,雖然每個人最終還是要一頭撞上去。

但是,對於某些人而言,他們必須正面面對死亡,死亡在他們的生活中是常態,是他們的生計來源,這些人都是往生者的送行者。


遺物整理商看見了(遺品整理屋は聞いた!遺品が語る真実)作者吉田太一原本從事運輸業,因為注意到搬家時所產生的大量回收物品,因而創立日本第一家「搬家回收商店」。隨後發現整理往生者遺物的委託案件越來越多,最後成立一家專門處理這類案件的公司「keepers」。

吉田太一由接辦過的數千案例中,選擇了幾個特殊案例發表在他的部落格上,引起了相當的關注與迴響,最後集結出版成這本書。

書中的案例,孤獨死佔了相當大的比例。這當中有獨居的老人,離家求學求職的年輕人,與配偶離婚的獨居者,個性乖僻不與親友往來者,還有流浪漢等。作者整理過的遺物,除了一般性的物品外,還包括了各式各樣古怪的收藏品,甚至是已經不成形的遺體。

前一陣子因飯鳥愛孤獨死一週後屍體才被發現的事件,讓日本各界再度關注社會上孤獨死案例增多的趨勢。生活在越現代化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也越疏離,許多人處於孤獨的繭居狀態,最後在無人陪伴的狀況獨自走向生命終點,也就無足為奇。

遺物整理商是新興行業,比較起來葬儀社的歷史就古老得多。這個行業以更專業的姿態處理死亡,也更了解送行的每一個層面,----以及其中的利益糾葛。


六尺之下(Six Feet Under)也是從業人描述自己身處的行業,只不過化身為小說的型態。作者Howard Hodgson生於伯明罕,繼承家族葬儀事業,並努力拓展業務,將其擴充成為全國性的大型連鎖企業。

故事的序幕開始於1979年12月的伯明罕,歳暮時節,這個過氣的城市即將損失三位孚有眾望的公民,而一場葬儀社之間的大戰也將一觸即發。兩家歷史悠久的葬儀社:史隆恩父子葬儀社以及理查斯與格得列葬儀社,向來水火不容、競爭激烈,隨著三位名人的過世,雙方都想獨佔這三場葬禮,除了當作宣傳行銷之外,也挫挫對方的氣勢。年輕的史迪隆.史隆恩繼承家業,席尼.愛菲爾.格得列則接掌岳父的事業,兩個在各方面差異甚大的人,就此展開一場機關算盡、互挖牆腳的明爭暗鬥。

這本書以戲謔嘲諷的方式,深入描寫了葬儀社經營與運作。作者在這個行業裡的豐富經驗,讓他將葬儀社上上下下、裡裡外外都描述得活靈活現,同時也不避諱寫出行業中的黑暗面。自古葬儀社包攬葬禮不外透過人際網路----尤其是名人的葬禮。因此,教區裡的牧師神父、老人安養院的負責人,都是最佳牽線人,葬儀社自然不計手段地加以拉攏,同時也不計手段地破壞對方的佈線。

除了行業中的「眉角」之外,故事中還穿插了兩位主角情欲糾纒及家庭衝突的情節,讓整篇故事成為相當精采的一齣黑色喜劇,吸引HBO前來買下版權,拍成膾炙人口的影集。

(題外話:葬儀社彼此競爭的梗,讓我想到了英國喜劇電影Plots With A View。)

葬儀社將死亡當成正經事業,是商業競爭的沙場,但是另一群人卻將死亡化為創作和樂趣,並呼朋引伴、樂此不疲。


死也要上報(The Dead Beat: Lost Souls, Lucky Stiffs, and the Perverse Pleasure of Obituaries)作者Marilyn Johnson曾是雜誌的撰稿人及編輯,也曾為許多名人寫過訃聞。她把訃聞當作一種文學形式及志業,她喜好讀訃聞、認真寫訃聞、分析欣賞精采的訃聞、與同行相互交流寫作心得,甚至相約組成訃聞作家協會(The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Obituary Writers),這個協會還有自己的部落格----訃聞論壇(Obituary Forum)。

西方的報紙(尤其是英語系國家)大部份會有訃聞專欄,由死者家屬刊登。簡單的訃聞只有姓名、時間、地點,以及葬禮的通知等等;有些家屬希望能增加篇幅,描述死者的生平以及家人的追思等等,那麼就必須由專欄作家執筆,這樣的訃聞,也等於是死者一生的簡短傳記。

如果死者是個名人,那就成了各個訃聞專欄作家比試文才的大好機會。

在書中,作者說明了一篇精采訃聞的寫作要領,分享了幾篇她認為非常經典的訃聞。為了深入了解訃聞寫作的歷史,她遠赴「訃聞的首都」倫敦,深入接觸訃聞界的「啟示錄四騎士」----泰晤士報、衛報、每日電訊報、獨立報,探訪這四家報社訃聞部的歷史,並比較了各自的寫作風格。

雖然是死亡文學,但是整本書的寫作風格十分詼諧輕鬆,尤其談到作者與同行之間的互動交流,更是意趣橫生。參加第六屆「偉大訃聞作家國際研討會」(在新墨西哥州的一個破舊小鎮的陳舊小旅館舉行),作者遇到了各式各樣訃聞作家,以及訃聞愛好者,大家相見如故,分享讀寫訃聞的心得。研討會接近尾聲時,傳來美國前總統隆納.雷根過世的消息,還有比這個更戲劇化的事嗎?

為了應付這類緊急事件,專業的訃聞作家平日就應該作好功課,備妥存稿,並且不時拿出來增刪修改,以便在死亡降臨時立即發出一篇完美的訃聞。而我也深信,這疊存稿的最底層,一定有一份為自己寫的訃聞。

沒有留言: